在楚衍笔下仿佛信手拈来的自然规律。
每一个符号都精准地落在逻辑链条的节点上。
构建出令人惊叹的理论大厦。
实验室恒温系统发出轻微嗡鸣,韩宁摘下眼镜揉了揉发酸的眉心。
那些突破传统范式的设想,瞬间照亮了可控核聚变研究的迷雾。
但随着研究深入,他愈发意识到,楚衍构建的理论体系就像精密运转的永动机。
每个齿轮都严丝合缝,却始终找不到和现实接轨的接口。
单凭现有的观测数据和验证手段,根本无法触及理论核心。
他重新翻开标注满批注的论文。
那些曾被他奉为圭臬的推导过程,此刻在审视下显露出微妙的矛盾。
或许正如徐祺的质疑,这些完美公式的根基,本就建立在尚未被世人理解的认知维度上。
要解开这个谜题,不仅需要海量实验数据的堆砌。
更需要楚衍亲自揭开理论构建时的思维脉络。
那些在论文中被省略的灵感迸发时刻,才是连接理想和现实的桥梁。
韩宁终于在申请书末尾郑重签下名字。
他知道这份凝结无数心血的报告,既是对科研理想的追逐,更是向天才发出的挑战书。
在理论和实践的巨大鸿沟前,唯有和楚衍并肩,才有可能窥见真理的真容。
韩宁突然想到什么,指尖悬停在键盘上方。
光标在申请表的团队成员栏不断闪烁。
韩宁思忖片刻后快速敲击屏幕。
【方便问下你目前就读于哪所学校?】
点击发送键的瞬间,他盯着聊天框不断跳动的对方正在输入。心脏莫名加速。
很快,徐祺的回复弹了出来。
【XX市第一中学,高二在读。】
短短一行字,让韩宁反复读了三遍。
他从未想过,提出那些尖锐问题的人,竟只是个尚未成年的高中生。
在可控核聚变研究领域浸淫几年,他见过无数天赋异禀的科研工作者。
但从未设想过能和一名高中生产生思维共振。
科学界的黄金年龄定律在他脑海中轰然作响。
爱因斯坦26岁提出狭义相对论。
波尔28岁建立原子结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