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森堡24岁创立矩阵力学。
这些改写人类认知史的理论。
无一不是在科学家三十岁前的思维最活跃期诞生。
科研界甚至流传着残酷的论断。
一个人若在30岁前未能实现重大突破。
此后受限于思维定式和知识框架。
几乎再难触及理论的核心疆域。
而此刻,一个高中生竟仅凭对论文的观察。
就精准指出了困扰学界多年的理论矛盾。
这种洞察力,远比在实验室里重复千次万次的机械验证更具价值。
韩宁想起朗道建立凝聚态理论时年仅27岁。
泡利提出不相容原理时不过25岁。
他们在最富创造力的年岁,以近乎本能的直觉撕开了科学的面纱。
徐祺展现出的,正是这种稀缺的,近乎原始的思维锐度。
在中科院的人才体系里。
能独立发现前沿理论缺陷的研究员。
往往需要十年以上的专业积累和数百篇论文的淬炼。
而徐祺仅凭对公示公式的分析,就捕捉到连资深学者都可能忽略的逻辑断层。
这种天赋若经系统培养,或许真能成长为改写行业格局的存在。
毕竟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时也不过42岁。
但那已是科学界罕见的大器晚成案例。
更多突破性理论,都如流星般闪耀在科学家的青年时代。
韩宁将申请表提交键按下的瞬间。
忽然意识到自己不仅是在添加团队成员。
更是在为科研界发掘一颗可能改变未来的种子。
在这个强调经验和资历的领域。
徐祺的出现就像打破常规的变量,印证着科学突破从来不受年龄和身份的桎梏。
韩宁决定为这份难得的天赋保驾护航。
让年轻思维的火花有机会在严谨的科研体系中绽放。
这和楚衍提出的集体认知共振猜想形成奇妙呼应。
该理论曾预言,在特定条件下,群体思维的桎梏会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