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最年轻的核物理博导。
韩宁的履历如同精密的核反应链般完美。
28岁主导建成新一代磁约束反应堆核心装置。
30岁带领团队优化回旋粒子对撞效率。
让华夏在核子研究领域实现弯道超车的新闻登上过《科学前沿》头版。
如今他的名字频繁出现在院长候选人名单上。
不仅因为耀眼的科研成果,更因他总能在理论和工程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点。
韩宁起身倒了杯黑咖啡。
玻璃幕墙映出他年轻却略显疲惫的面容。
桌上堆叠的论文里,夹着楚衍在清北辩论时的写的推导公式。
他知道,即将成立的可控核聚变攻坚小组,将是决定自己学术生涯走向的关键战场。
若能参和其中,或许能解开困扰学界多年的能量损耗难题。
重新坐回办公桌前,韩宁调出研究院的机密数据库。
屏幕上闪烁的粒子轨迹图和【徐徐图之】的疑问在他脑海中重叠。
那些看似随意的数学变换,是否真的违背了混沌系统的随机性本质?
他敲击键盘的手指突然停顿,一个大胆的猜想跃入脑海。
或许楚衍的公式不是终点,而是开启新研究方向的钥匙。
韩宁的目光死死钉在楚衍的公式推导上。
那些复杂的张量变换,拓扑方程,他能从符号层面逐行拆解。
在评论区条理清晰地解析每个步骤的数学依据。
可当思维试图跨越理论边界。
将这些完美的等式和现实中的可控核聚变实验对接时,所有逻辑链条却突然断裂。
数学推演的严丝合缝和实验数据的混乱偏差。
在他脑海中激烈碰撞,就像两套无法兼容的代码,无论怎样调试都无法达成统一。
距离提交项目申请的倒计时不断跳动,他却被困在理论和实践的断层中。
【徐徐图之】的提问像把手术刀。
精准划开他思维的盲区。
原来自己一直执着于用传统框架去嵌套新理论。
却忽略了这些公式本身或许就是对现有认知的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