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可控核聚变的实际场景中,等离子体的波动,磁场的细微变化本应是不可预测的随机事件。
如同湖面上被狂风掀起的乱流,而不是被精确控制的涟漪。
徐祺意识到,那些被公式规整的干扰项,或许正是实验中难以捉摸的变量。
真正的物理世界不会像精心设计的湖面那样。
让每一个干扰都按部就班地产生预期波纹。
相反,那些看似无序的波动,才是解开核聚变谜题的关键钥匙。
这种矛盾让他不寒而栗。
手机屏幕的冷光映得他眼眶发涩。
楚衍推导的公式在眼前反复跳动。
那些泛函符号和张量矩阵如同加密的密码,任他如何拆解。
始终找不到将无序干扰转化为统一结果的逻辑桥梁。
他像困在数学迷宫中的旅人,每一次自以为接近出口,却发现只是走入更复杂的岔路。
评论区里那位ID名为【拓扑行者】的数学大佬。
曾将楚衍的推导过程逐行解析,连最晦涩的变换步骤都给出了通俗解释。
徐祺反复研读那些批注,却依然无法参透。
究竟是怎样的思维跳跃,让那些零散的干扰项最终收敛成完美的函数?
那些看似随意插入的辅助变量,又为何能精准衔接近乎矛盾的理论分支?
辗转反侧至凌晨,他终于下定决心,向【拓扑行者】发送私信。
他斟酌着措辞,将困扰自己的核心疑问一一罗列。
【你好,大佬,在可控核聚变的混沌系统中,如何用数学语言统一描述随机干扰?】
【那些突兀出现的变换因子,究竟是推导的必然产物,还是人为引入的捷径?】
【最关键的是,当物理现实充满不确定性时,数学模型又该如何构建起自洽的逻辑链条?】
发送完消息,徐祺盯着手机屏幕发呆。
深夜的华夏核子科学研究院依旧灯火通明。
韩宁的办公室在主楼顶层。
他的指尖悬停在平板电脑上方。
屏幕上【徐徐图之】的提问像枚细小的钉子。
精准刺入他连夜思考的可控核聚变难题。
这个提问者对楚衍公式中干扰项处理逻辑的质疑。
竟和他在实验室里反复推演的困惑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