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看似晦涩的公式,本质上是宇宙规律的另一种语言。
徐祺的目光死死钉在手机屏幕上。
那些陌生的符号像来自异星的文字。
张量运算的希腊字母,泛函分析的特殊标记,拓扑几何的抽象符号,如同乱码般肆意排列。
黎曼曲面的拓扑结构在他眼中不再是课本上的简单图形。
而是化作了无数交织的线团。
仅仅是那些多重积分符号嵌套的形式,就足以让他呼吸急促。
更遑论理解其中蕴含的物理意义。
矩阵中的每个元素似乎都在跳动。
仿佛随时会脱离屏幕,在三维空间中重新组合成未知的形态。
但这是楚衍的公式,是那个在清北辩论中侃侃而谈的天才留下的思维轨迹。
徐祺在评论区反复翻阅。
从最初某位数学系博士生的简单批注。
到后来多位院士级专家的深度解析。
终于拼凑出公式的推导脉络。
随着理解的深入,他仿佛置身于一座精密的数学迷宫。
每一步推导都暗藏玄机,每个转折都充满巧思。
那些原本令他绝望的符号。
逐渐在脑海中具象成可控核聚变反应堆里。
等离子体在磁场中震荡,扭曲,融合的动态画面。
可当他真正理解公式的最终结果时,却陷入了更深的困惑。
那个看似简洁完美的等式,就像童话中被轻易打开的魔法宝箱。
和获取钥匙的艰难过程形成了强烈反差。
推导过程中涉及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求解,量子场论的交叉应用,混沌系统的复杂迭代。
每一步都需要跨越巨大的知识鸿沟。
可最终答案却如此简洁明了。
他反复比对推导过程,越深入越觉得哪里不对劲。
那些干扰项的处理方式太过刻意。
就像人为规划的波纹路径。
和自然状态下湖面被风吹拂的随机性大相径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