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小说网

第三小说网>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335章 高祖盟誓非刘不王臣不敢为此破誓人也(第1页)

第335章 高祖盟誓非刘不王臣不敢为此破誓人也(第1页)

却说刘备完成登基大典。

正式定国号为汉,年号章武。

立袁瑛为皇后,甘梅为贵人,刘禅为太子。

其余诸子皆有封王。

接下来,便是众人翘首以盼的功臣分封了。

这一天,众人实在是。。。

昭烈帝驾崩之后,长安城内哀声遍野,百姓自发焚香祭奠,宫中更是昼夜不息地为先帝守灵。新帝刘谌虽已继位,然国丧期间,朝政仍由丞相诸葛瞻与大将军姜维共同主持,直至永熙元年春,方正式开朝听政。

这一日,太极殿上群臣肃立,气氛庄重而凝重。刘谌身着龙袍,端坐御座之上,目光虽显年轻,却透出一丝沉稳之气。他缓缓扫视群臣,开口道:“朕承父皇遗志,今登大宝,愿以仁德治天下,不负万民所望。诸卿若有良策,尽可直言。”

话音刚落,尚书令蒋琬便出列奏道:“陛下圣明!今国家初定,百废待兴,尤需稳固朝纲、安抚民心。臣以为,应即刻推行赋税减免政策,减轻灾区百姓负担,并遣使巡视地方,纠察贪腐,整肃吏治。”

兵部尚书邓艾亦附议道:“此外,边疆事务亦不可懈怠。慕容?虽已归降,但其旧部尚在,若不加以防范,恐再生变乱。臣建议增派边军驻防,并加强与西域诸国的联系,以防匈奴趁机南下。”

刘谌点头称是,随即下诏:一、减免三州灾地赋税一年;二、派遣巡按御史十人,分赴各地监察官吏;三、调拨粮草十万石,赈济流民;四、命工部修缮各郡水利设施,以防来年再遭水患;五、加强北方防御,增设烽火台,严控边境出入。

新政甫一颁布,便在朝野引发广泛反响。旧贵族对此多有不满,尤其卢允等人,暗中串联,意图阻挠改革。更有甚者,有人密谋勾结地方豪强,煽动百姓反对朝廷。

此事被鹰扬卫探知,姜维亲自带兵包围卢府,将卢允及其党羽数人逮捕入狱。经审讯后,查明其确有谋逆之心,遂依法处斩,家产充公。此案震动朝野,震慑了一批心怀不轨之人,也为刘谌赢得了威信。

然而,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数月之后,镇北都护姜维急报入京,称鲜卑残部在漠北重新集结,蠢蠢欲动。与此同时,西域传来消息,匈奴单于呼韩邪联合乌桓、高句丽等部,企图趁炎汉新君初立之际,南侵边境。

刘谌闻讯,立即召集众臣商议对策。朝堂之上,意见分歧极大。一部分主张和谈,认为此时国内尚未完全恢复,不宜轻启战端;另一部分则主张强硬反击,以雷霆之势震慑外敌。

最终,刘谌采纳了姜维的建议,采取“先礼后兵”之策:一方面派遣使者前往漠北,宣读天威,晓以利害;另一方面秘密调动边军,部署防线,准备迎战。

不久之后,使者抵达漠北,劝说鲜卑各部归附。多数部落表示愿意接受册封,唯有少数顽固分子仍在观望。而就在此时,姜维果断出兵,夜袭其主营,一举击溃叛军主力,擒获首领阿骨利。

此役大胜,不仅稳定了北方局势,也向周边诸国展现了炎汉国威。刘谌因此赢得朝野一致赞誉,被视为英主。

在国内治理方面,刘谌继续推进昭烈帝时期遗留的各项工程,尤其是在农业与水利建设上投入大量资源。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梯田计划”,并在西北、中原等地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极大地提升了粮食产量,缓解了人口增长带来的压力。

同时,他重视教育,扩建太学,增设“武学”、“算学”、“医道”等学科,培养各类人才。他还下令编纂《永熙礼典》,规范礼仪制度,弘扬儒家伦理。

祖冲之晚年奉诏入京,主持修订历法,推出更为精确的“永熙历”。此历法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与天文观测,极大地提升了国家科技水平。

而在军事改革方面,刘谌采纳姜维建议,实行“世兵制”,将士兵与其家属集中安置于军屯之地,世代为兵,确保战时可用。此举不仅增强了军队战斗力,也稳定了边防。

然而,就在帝国逐步走向鼎盛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却让朝野陷入恐慌。

建元三年,黄河泛滥,洪水冲毁数十郡县,百姓流离失所,饥荒蔓延。刘谌闻讯,立即下诏赈灾,命户部紧急调拨粮食,并派遣官员赴灾区指挥救援。

同时,他亲自前往受灾最严重的兖州视察灾情。只见田野一片汪洋,村庄倒塌,百姓哭声震天。刘谌见状,不禁潸然泪下,当即下令开放国库,赈济灾民,并组织民众修建堤坝,疏通河道。

这场水灾持续了整整半年,直到次年初春方才退去。然而,在刘谌的英明领导下,国家迅速恢复秩序,民生得以重建,百姓感激涕零,皆称陛下仁德。

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刘谌也开始着手对外扩张。他派遣张仪之孙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康居等国,建立盟约,共抗匈奴。此举不仅稳固了西部边疆,也为日后丝绸之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在外交上,刘谌采取“怀柔远人”的策略,对周边小国施行册封制度,赐予王号与印绶,使其成为炎汉藩属。如高句丽、扶余、倭国等皆遣使来朝,献上贡物,表示臣服。

随着时间推移,刘谌的统治逐渐成熟稳健。他不仅继承了父亲的雄才大略,更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成长为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明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