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烟阁评选二十八功臣。
这项活动看似简单,只是把功劳最大的二十八人排出来就可以了。
但你要真正老老实实按照纯功绩来排,是很容易出事的。
首功之人李翊,凌烟阁第一人倒是好选。
此。。。
昭烈帝凯旋之后,朝野上下一片欢腾。长安城内外张灯结彩,百姓夹道欢迎,皆称陛下英明神武,驱敌安边。然而,昭烈帝并未沉醉于胜利的喜悦之中,他深知,战争虽已结束,但治国之责才刚刚开始。
翌日清晨,昭烈帝便召集文武百官入殿议事。群臣齐聚太极殿,只见昭烈帝端坐龙椅之上,神情肃穆,目光如炬。他缓缓开口:“朕此番北征,亲历战场,方知兵戈之苦、民生之艰。今虽击败慕容?,然边境之安,非一战可定也。诸卿以为,当如何稳固边防,以保社稷长治久安?”
话音刚落,丞相诸葛瞻出列奏道:“陛下圣明!边患虽除,然鲜卑诸部尚存,若不加以安抚,恐再生祸乱。臣建议设立‘镇北都护府’,由朝廷委派重臣驻守北方要地,统辖军政事务,并与各部建立互市,以经济牵制其野心。”
尚书令蒋琬亦附议道:“臣以为,还可效仿先帝屯田之策,在边地广设军屯民屯,既可养兵,又可安民。如此双管齐下,既能充实边防,又能稳定人心。”
昭烈帝点头赞许,随即下令设立“镇北都护府”,并任命姜维为第一任都护大将军,全权负责北方军事防御与外交事务。同时,命工部在雁门关、五原、朔方等地修建坚固城池,设立粮仓,确保边军供给无虞。
与此同时,昭烈帝还派遣使者前往西域诸国,恢复丝绸之路贸易往来。他深知,唯有加强与外界的交流,才能增强国力,抵御外侮。于是,一支支商队穿越戈壁沙漠,将丝绸、瓷器、茶叶带往西方,换回良马、宝石与异域珍品。
朝堂之上,关于改革与发展的讨论从未停止。昭烈帝每日早朝必听政事,午时则亲自巡视国库、工坊、学馆,甚至深入民间体察民情。他在宫中设立“谏言阁”,鼓励士人上书直言,不论身份贵贱,只要言之有理,皆可得召见。
一日,一位年仅二十的寒门学子赵直,因不满赋税过重而上书直言:“今岁江南丰收,然赋税未减,百姓困顿。愿陛下量入为出,宽徭役,轻税负,使民得以休养生息。”昭烈帝览罢,不仅未怒,反而亲自召见赵直,赐其进士出身,并提拔为户部员外郎,参与财税改革。
此举震动朝野,自此以后,士子争献良策,民间风气为之一新。百姓感念皇恩,纷纷称颂:“陛下仁德,实乃万民之福!”
而在文化教育方面,昭烈帝更是倾注心血。他下令扩建太学,增设天文、算术、农艺等学科,并延请天下名儒讲学授徒。他还亲自编写《炎汉礼典》,规范朝仪、婚丧、祭祀等礼仪制度,使得国家秩序井然,风俗淳厚。
祖冲之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水利工程建设之中。昭烈帝特命其主持开凿“通济渠”,连接黄河与长江水系,使得南北漕运畅通无阻。这一工程历时三年而成,极大地促进了南北物资流通,也为后世所称颂。
此外,昭烈帝还大力扶持医学发展。他设立“太医院”,召集各地医者共同研究疾病防治,并组织编纂《炎汉医典》。这部医典收录了大量药方与诊疗方法,成为后世中医的重要参考文献。
在科技领域,昭烈帝更是大胆启用年轻学者。他曾亲自召见一位名叫张衡的年轻人,因其发明了一种测量天象的仪器??“浑天仪”。昭烈帝对此极为赞赏,不仅将其纳入宫廷科学院,还拨款支持其继续研究。后来,张衡果然不负众望,研制出了更为精确的天文观测设备,推动了炎汉天文学的发展。
昭烈帝晚年,更注重道德教化。他颁布《劝善诏》,强调忠孝节义,倡导仁爱诚信,并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义学堂”,专门教授儒家经典与伦理道德。他常说:“国之兴衰,系于民心;民之向背,源于教化。”在他的倡导下,社会风气日益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礼义廉耻蔚然成风。
然而,就在帝国蒸蒸日上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再次打破了平静。
某日,镇北都护姜维急报入京,称慕容?旧部残余趁夜偷袭朔方城,焚毁粮仓,劫掠百姓。昭烈帝闻讯震怒,立即下令彻查此事。经调查发现,原来是一支逃亡至漠北的鲜卑残部所为,他们打着慕容?的旗号,企图扰乱边境,挑起战端。
昭烈帝冷静分析局势后,决定采取怀柔政策。他一方面派遣使者前往漠北,招抚残部,承诺给予土地与粮食,使其归顺;另一方面,则密令姜维加强巡逻,严防死守,防止敌人再度入境。
不久之后,那支残部果然因内部分裂而瓦解,首领被迫投降。昭烈帝宽恕其罪,并赐予封地,让他们定居于河套地区,从事农耕。此举不仅化解了一场潜在危机,更彰显了炎汉帝国的仁德与包容。
昭烈帝晚年,身体渐显疲惫。但他仍坚持每日批阅奏章,直至深夜。一次,他在御书房中突发心疾,昏迷过去。幸得太医及时救治,方才转危为安。
太子刘谌日夜侍奉在侧,忧心忡忡。昭烈帝苏醒后,握住太子之手,语重心长地说:“吾一生勤勉,唯恐辜负先祖遗志。今社稷安稳,百姓安康,吾心足矣。然你年少,须谨记:治国有道,安民为本。切不可贪图享乐,荒废政事。”
刘谌含泪跪拜:“儿臣谨记父皇教诲,誓以仁德治国,不负天下苍生。”
昭烈帝微微一笑,闭目养神,仿佛终于放下心中重担。
数月后,昭烈帝病逝于长安皇宫,享年六十一岁。举国哀悼,百官素服,百姓自发焚香祭奠。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
他的陵墓建于渭水之畔,碑文铭刻着这样一句话:
“昭烈皇帝,承天应命,三兴炎汉。仁政惠民,武功赫赫。四海归心,万邦来朝。千秋之下,永垂不朽。”
从此,炎汉帝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史称“昭和盛世”。而昭烈帝的名字,也将永远镌刻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丰碑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