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小说网

第三小说网>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 第335章 高祖盟誓非刘不王臣不敢为此破誓人也(第2页)

第335章 高祖盟誓非刘不王臣不敢为此破誓人也(第2页)

在他执政的第二十年,炎汉国力达到顶峰,人口突破六千万,疆域东至大海,西抵葱岭,南达交趾,北控沙漠。史称“永熙盛世”。

而刘谌本人,也被后世尊称为“中兴之主”,与昭烈帝并列,共耀青史。

永熙三年春,朝中风起云涌,一场新的政治风暴悄然酝酿。

自刘谌登基以来,虽有昭烈帝遗训为依,然新皇年少,权臣与旧贵族之间暗流汹涌。尤其是卢允案之后,朝廷内部的裂痕愈发明显。以尚书令蒋琬为首的一派主张渐进改革,强调以德治国、宽政养民;而兵部尚书邓艾则力主强硬手段,认为唯有强军方能固本,尤其在边疆未稳之际,更需雷霆之策。

两派争执不下,朝堂之上屡次激烈交锋。刘谌虽有意调和,但因缺乏足够的威望与经验,每每只能暂缓争论,未能彻底解决分歧。

就在此时,北方边境再传急报:鲜卑残部首领阿骨利虽被姜维击溃,其弟阿骨达却趁乱逃亡漠北,纠集余众,重新集结兵力,意图卷土重来。更有传言称,匈奴单于呼韩邪已与其密通使者,欲联合乌桓、高句丽等部,共犯炎汉边境。

此消息震动朝野,鹰扬卫连夜呈上密探所获情报,证实匈奴确有异动。姜维闻讯后立即上书,建议出兵征讨,以绝后患。他言辞恳切,指出若不趁其未成气候之时予以剿灭,待其羽翼丰满,则将酿成大祸。

然而,蒋琬却持反对意见。他认为眼下国内尚未完全恢复元气,百姓亦需休养生息,不宜轻启战端。他建议先遣使前往漠北,以金帛招抚阿骨达,并向匈奴示好,缓和局势。

朝议再度陷入僵局。刘谌独坐御书房,反复权衡二人之言,夜不能寐。最终,他召见姜维与蒋琬,亲自询问对策。

姜维沉声道:“陛下,臣非好战之人,然边疆之事,关乎社稷安危。若今日退让一步,明日敌军便可能踏破长城。如今我军士气正盛,粮草充足,正是出击良机。”

蒋琬则拱手道:“陛下,兵者,凶器也。若无万全之策,贸然出兵,恐反遭其害。臣以为,应先稳内政,安抚民心,待国力充盈,再图远略。”

刘谌沉默良久,终下定决心,采纳折中之策:一方面派遣使者前往漠北,试图劝降阿骨达;另一方面,秘密调动三万精兵,由姜维统率,屯驻雁门关,伺机而动。

数日后,使者抵达漠北,劝说阿骨达归顺。然而,阿骨达心怀怨恨,拒不接受册封,反而斩杀使者,焚毁营地,公然挑衅炎汉权威。

消息传来,刘谌震怒,当即下令出兵。姜维亲率大军北伐,仅用半月时间便突破敌军防线,直捣阿骨达老巢。此役大胜,阿骨达被俘,鲜卑残部彻底瓦解。

与此同时,匈奴方面亦因内部分裂而暂时无力南侵,炎汉边疆再次安定。

此战不仅巩固了刘谌的统治威信,也让朝中各方势力重新审视这位年轻帝王的能力。自此之后,刘谌逐渐掌握实权,不再事事依赖辅政大臣,开始独立决断国家大事。

而在内政方面,刘谌继续推进改革。他下令裁汰冗官,清理吏治,严惩贪腐,使得朝纲肃清,百官震悚。同时,他设立“巡按御史”,分赴各地巡视,查访民情,纠正冤狱,确保新政落地生根。

经济上,刘谌延续昭烈帝时期的梯田政策,并进一步推广至全国,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减免赋税,极大地提升了农业产量。工商业亦随之繁荣,长安城内市肆林立,商贾云集,西域商人纷至沓来,带来异域珍品,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再度兴盛。

文化教育方面,刘谌继承父志,扩建太学,增设“武学”、“算学”、“医道”等学科,培养各类人才。他还命人编纂《永熙礼典》,规范礼仪制度,弘扬儒家伦理。

祖冲之晚年奉诏入京,主持修订历法,推出更为精确的“永熙历”。此历法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与天文观测,极大地提升了国家科技水平。

而在军事改革方面,刘谌采纳姜维建议,实行“世兵制”,将士兵与其家属集中安置于军屯之地,世代为兵,确保战时可用。此举不仅增强了军队战斗力,也稳定了边防。

正当帝国逐步走向鼎盛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却让朝野陷入恐慌。

建元三年夏,黄河突发洪灾,水势滔天,冲毁数十郡县,百姓流离失所,饥荒蔓延。刘谌闻讯,立即下诏赈灾,命户部紧急调拨粮食,并派遣官员赴灾区指挥救援。

同时,他亲自前往受灾最严重的兖州视察灾情。只见田野一片汪洋,村庄倒塌,百姓哭声震天。刘谌见状,不禁潸然泪下,当即下令开放国库,赈济灾民,并组织民众修建堤坝,疏通河道。

这场水灾持续了整整半年,直到次年初春方才退去。然而,在刘谌的英明领导下,国家迅速恢复秩序,民生得以重建,百姓感激涕零,皆称陛下仁德。

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刘谌也开始着手对外扩张。他派遣张仪之孙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康居等国,建立盟约,共抗匈奴。此举不仅稳固了西部边疆,也为日后丝绸之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在外交上,刘谌采取“怀柔远人”的策略,对周边小国施行册封制度,赐予王号与印绶,使其成为炎汉藩属。如高句丽、扶余、倭国等皆遣使来朝,献上贡物,表示臣服。

随着时间推移,刘谌的统治逐渐成熟稳健。他不仅继承了父亲的雄才大略,更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成长为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明君。

在他执政的第二十年,炎汉国力达到顶峰,人口突破六千万,疆域东至大海,西抵葱岭,南达交趾,北控沙漠。史称“永熙盛世”。

而刘谌本人,也被后世尊称为“中兴之主”,与昭烈帝并列,共耀青史。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