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亮时,小镇的屋顶还裹着一层薄雾。
秦川坐在旅馆的窗前,手里捧着一杯刚泡好的热茶,热气袅袅升起,和窗外那一抹淡白的晨雾交织在一起。
今天的空气格外清新,雨后未干的土壤味与不远处槐花的香味混合,静静渗入他的呼吸。
他换上了深蓝色的布衫,把昨夜晾干的帆布包背在肩上,准备去镇南边的老粮仓。
那是镇上准备改建成“社区故事馆”的旧建筑,几位年长居民提议用来陈列小镇往年的物件与照片。
他答应帮忙整理最早一批物料的登记与分类。
街道尚静,早餐摊上的火刚起,老板娘朝他摆摆手。
“小秦,今天早啊,等会儿油条再送你一根。”
他点头应了一声,走得不急。
沿着熟悉的石板路走到老粮仓,门口已聚了几人。
几位中年人正在清理门口的藤蔓,一位老人正在抬箱子。
他赶紧上前接过,搬进仓内。
里面的光线有些暗,老式木窗落着一层尘土,角落堆着几口老箱子和铁皮柜。
他先打开窗子,让光透进来,然后戴上手套开始清点。
箱子里有老照片,有破损的木尺,有三十年前的镇办粮票册,也有几张折痕密布的地图。
每一样东西拿在手里,都像拿起了一小段被时间压缩过的情绪。
有张照片特别引人注目。
是老电影院门口排队买票的人群,照片上的人神情各异,但都饱含期待。
一位老奶奶站在照片前笑着说。
“那年放《庐山恋》,我带我家老头子看了三次。”
她说话时语气平和,眼角却有了光。
秦川把这些照片一一分类,将破损的部分贴上保护膜,打上标签。
一位志愿者问他。
“你总是这么认真,是不是曾经干过这方面的工作?”
他笑了笑,没有正面回答。
“东西是旧的,但记忆要新着保。”
中午,他们围坐在仓外的大榆树下吃饭。
饭是各家带的,热菜装在铁饭盒里,凉菜铺在搪瓷盘上。
有人带了咸鸭蛋,有人带了炒韭菜,有人带了梅干菜烧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