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兄。。。"诸儿挣扎着喊了出来,然后就眼前一黑,倒在了地上。睡梦中,他看到郑忽来到他的面前。
时而郑忽苍白的脸在向他挥别。"贤弟,我去了。想不到这权力之路是如此凶险,以后你一个人,我真不放心。"
时而郑忽又满身刀痕,血渍斑斑。"贤弟,我死得好冤,你一定要替我报仇。"
时而郑忽又上来拉着他的手,依然是温润的模样,"这下你总算明白我的心了吧。"
诸儿就在一个又一个梦里来回穿梭,似乎是醒着,但任凭怎么用力、怎么着急,都无法睁开双眼。
直到婉熟悉的味道将他包围,熟悉的声音在他耳畔响起。有泪水落下,却不是他的眼泪。他更着急了,他如何能让婉为他心忧?他费劲全力抓住了婉的手,然后喝下了一口又一口的汤药。。。
如此又喂了两日药,诸儿方昏昏然睁开了双眼,这两日他早已知道身侧是婉陪伴,可是看到她本人,他依然如真似幻,不敢相信似地拉她近身,轻轻问道:"曲阜到临淄那么远,又是天寒地冻时节,你是如何来的?"
婉用手抚着诸儿的手,笑着说道:"是你唤我来的。"
诸儿望着婉头发散乱,双眼微肿,身上的衣服也有了风尘的模样,心中疼惜,回握的手更紧了些,"你这样不管不顾的过来,他心中必生芥蒂,以后他若为难你,我又不在你身边,你该如何是好?"
婉倒是无所谓的样子,"当时心中只担心能否见你最后一面,其余的哪里还去想这么多。我不要紧,只是你身子还虚弱得很,后面还是要好好休养些时日。"
诸儿轻轻揽住婉,两人都似生死里走了一遭,没有比任何时刻更明白彼此的心,反而无需多说些什么,只剩下劫后余生的相互依偎。不论明日多艰难,先享受这一刻的失而复得再说。
姜太医每日来诊脉,大约是诸儿十分配合诊疗,又有着壮年的身体底子,诸儿恢复得比想象中快得多,可是他表现出的缠绵病榻的样子又让姜太医十分不解。
有日私下里姜太医将他的疑惑讲给公孙止,公孙止听了哈哈大笑:"姜太医,看病你虽是第一国手,可是人心你却是不太懂。
大王缠绵病榻却一副享受的模样,就让他多放松几日吧。毕竟这些年他的担子也太重了些。我看他的文书里已密令彭生训练三军,我猜测今年之内,他必会发起对郑国的讨伐。"
"可如今卫国和郑国双双易主,我齐国似一下子失去左膀右臂,在这样的情形下作战,对齐国实属不利啊!"
公孙止摇了要头,"大王为了郑君几乎丢了性命,你说还有什么力量能够抵挡他去复仇呢?这也许就是齐国的命运,咱们只能求上天庇佑了!"
到了一月末,诸儿的身体已基本恢复如初。他既希望自己好得快些,可以早日为郑忽复仇。又希望自己不必这么快复原,这样就可以多留婉在身边一些时日。
这些日子,婉从来不提以后,诸儿也不问。他不想去逼她,他一直都在,只等婉的心意。婉想问诸儿和郑忽的往事和以后对郑国的打算,但几次话到嘴边,又吞了回去。她担心诸儿尚在病中,提起郑国会伤到诸儿的心。
诸儿其实也有太多关于郑忽的事想告诉婉,可是若说之前他对郑忽是一片坦荡之心,那么郑忽去世之后,看到盒子里的种种,他无法和婉去解释他对郑忽是怎样一种的情感。
这些年里,他对郑忽从崇敬、依赖到相知相惜,可除了这些,真的没有其他吗?
无数次沙场驰骋马背、并肩作战,无数次把酒消愁、对酒当歌,他是否察觉到郑忽对他的非同一般?
那种异样的不明的危险感觉,也曾在他心中几次一闪而过,如今虽然大白,也都太迟了。他这辈子欠郑忽太多,这种亏欠,他又如何和婉讲明白?
若说爱一个人是心甘情愿的沦陷,那么知道被一个人爱又是何样的温暖和感动?如今,他要以性命发誓为郑忽复仇,所有害郑忽的人,没有一个可以逃脱。
眼见着诸儿身体好转,婉开始暗中收拾回鲁的东西。这一个月里,除了姜太医、公孙止、戴氏和石之纷如,诸儿以静养理由,吩咐不许其他任何人进宣化殿。
这日正午,诸儿和婉正在吃午饭时,有下人来报,说元妃前来拜望。诸儿迟疑了一下,说:"请夫人进来吧!"
婉第一次如此近和周王姬对视。王姬有张平淡的圆圆的略微发胖的脸,脸上施了粉,但是有种遮不住的倦容。眉眼是平淡的,却有种庄重矜贵的气息,是天家之女无疑了。
听说诸儿对她甚是尊重和爱护,封了她的孩子为太子,也把后宫事情都交予她去打理。在美女如云的后宫,王姬有如此待遇,不知是她的天家身份所致,还是诸儿对她究竟有不一般的感情。
周王姬也正视着诸儿和婉,他们两个坐在榻上,上面一张小方桌上摆着几盘极家常的小菜。她嫁入齐国这么多年,每月的初一十五,诸儿若在齐宫,几乎都会到她的宫里去。
可是无人知道,诸儿几乎从来没有在那里吃过饭,尽管她数十年如一日要下人备着诸儿最爱吃的食物。
诸儿站了起来,穿着家常的袍子,看起来清瘦了不少,婉也跟随着站了起来,两人站在一起,真真的一对壁人儿。周王姬这些年残存的一丝盼望的火苗,终于在此刻熄灭了。
婉对王姬行了个礼,转头对诸儿说道:"夫人和大王多日不见,定有些体己话要说。我吃得有些多了,刚好出去走一走。”
诸儿想拉住婉的手伸到半空又缩了回去,说道:"也好,那披上我的袍子吧,小心着了凉!"
谁知王姬却笑着说:"听说大王这几日见好了,所以想过来看看。看大王的气色,我放心多了。大王病的这些日子,太子日夜悬心,多日跪在太庙前为大王祈福。今日他也跟我一起来了,就在殿外候着,大王可否愿意见他一面,也算成全了孩子的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