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别急。”
楚衍伸手按住文件,指尖扫过申请人姓名栏。
“每份申请都是一扇可能的门,推开之前,谁也不知道里面藏着什么。”
他示意王院士重新打开文档。
蓝色光标在韩宁的论证摘要处亮起。
办公室里只剩鼠标滚轮的轻响。
楚衍逐字逐句读着那些青涩却锋利的批注。
目光在拓扑方程和现实观测的维度错配论断上停留许久。
当看到韩宁用数学知识重构的简化模型时。
他的瞳孔骤然收缩。
王院士屏息注视着楚衍的反应。
这和先前筛选时的反应截然不同。
更像是在荒芜雪原上,突然发现了指向宝藏的足迹。
“有意思。”
楚衍轻声重复着这句评价,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
屏幕上韩宁的论证文字像活过来的代码。
精准拆解着他深埋在公式底层的核心逻辑。
那些连团队成员都尚未知晓的理论雏形。
这种认知层面的赤裸对视,比任何学术质疑都更令他脊背发凉。
“这不可能。”
楚衍低语。
他想起前两天前那场公开直播。
特意选取晦涩的张量变换作为演示内容。
就是笃定无人能穿透表象触摸到真正的研究方向。
可此刻,对方不仅看透了公式陷阱。
甚至提出了比他设想中更激进的解决方案。
这种被人洞悉思维脉络的感觉。
像极了精密设计的迷宫突然被人找到了捷径。
“立刻联系韩宁,让他来实验室。”
“我要当面确认这些想法。”
楚衍认真说道。
当楚衍将韩宁的申请同时标注为通过时,王院士握着钢笔的手悬在半空。
科研项目筛选二十年,他从未见过如此破格的决定。
更何况,这两个通过者,一个是年逾不惑的资深学者,一个是尚未成年的高中生。
“这相当于直接给作文打满分,连修改的余地都不留?”
王院士难以置信地追问。
“满分作文至少还有标准答案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