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里,他假设玻粒在特定能量场下会形成自组织临界状态。”
“这种状态下的能量传输不仅不会衰减,反而会产生增益效应。”
他调出罗森申请书中的关键段落。
“这简直是颠覆性的假设。”
“按照现有的实验数据,玻粒在高维空间的稳定性根本无法保证,更别说产生能量增益了。”
王院士皱起眉头。
“没错。”
楚衍滑动鼠标,调出一系列实验曲线对比图。
“从工程应用的角度看,罗森的设想确实像空中楼阁。”
“要实现他描述的自组织临界状态,需要将玻粒温度控制在绝对零度以上0。001K。”
“同时施加相当于太阳核心压力的外部环境,这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完全不现实。”
但他话锋一转。
“不过,如果只是构建理论模型,这种思路反而能避开传统理论的瓶颈。”
“先留着,说不定能派上用场。”
楚衍在罗森的申请书上标上重点符号。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他们又审阅了近百份申请。
但再也没有遇到能和罗森媲美的大胆设想。
多数申请者都在现有理论框架内修修补补,或是重复着早已验证过的实验方案。
当二次筛选的光标悬停在待处理文件列表时。
新邮件提示音突兀响起。
王院士瞥见发件人韩宁的名字,指尖微颤。
作为原子能研究院最年轻的候选院士。
韩宁的申请本该是重点关注对象。
他迅速点开附件,申请人信息栏XX市第一中学的字样却如重锤般砸在视网膜上。
紧随其后的高三学生徐祺更是让他呼吸一滞。
“胡闹!”
王院士的声音陡然拔高,苍老的指节重重叩在会议桌上。
“这可是国家重点项目,怎么能让高中生参和?”
他滑动鼠标的动作带着明显的怒意。
韩宁附在申请后的推荐信此刻显得格外刺眼。
那些关于突破性思维,理论敏感度的溢美之词。
在王院士眼中成了对科研严谨性的亵渎。
窗外的暮色渐浓,办公室里的寂静被压抑的叹息打破。
楚衍盯着高中学生的字样轻笑出声。
笑声让紧绷的空气稍稍松动。
“这简直是拿科研当儿戏!待会儿非得让韩宁道歉!”
王院士面色阴沉,将文件在桌面重重一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