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粒雷达要是只知道有粒子闯入,却分析不出它的运动模式,能量层级,和瞎了有什么区别?”
谢枫的声调陡然拔高。
“你预设的所有分析模型,反而会成为认知障碍。”
“有时候,保持观测的纯粹性,比强行解读更重要。”
楚衍轻笑一声。
“玻粒雷达的纠缠特性看似完美,实则暗藏局限。”
“量子纠缠态过于稳定,信号强度却极为微弱,根本无法像电磁波那样,实现长时间,持续性的目标追踪。”
“你想,就好比用手电筒照向夜空,短暂闪光能看清瞬间景象,却没法一直照亮远方。”
他顿了顿,继续解释道。
“这雷达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凭借量子纠缠的超距感应,”
“第一时间察觉有物体闯入探测范围,并精准锁定位置。”
“但在主动攻击武器尚未研发成熟前,它的功能仅止步于此。”
“就像古代城墙的瞭望塔,只能提前示警敌人来袭,却没有反击之力。”
“我们必须认清现状,现阶段只能将它定位为前置被动感知雷达,为后续防御争取宝贵的反应时间。”
楚衍冷静道。
电话那头,谢枫陷入了沉思,显然在重新审视这个项目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楚衍对玻粒雷达的剖析,字字如重锤敲击着认知边界。
在传统军事防御体系中,电磁波雷达依赖回波反射捕捉目标。
从探测到锁定存在不可避免的时间差。
而玻粒雷达凭借量子纠缠的瞬时响应,彻底改写了战场规则。
想象一场发生在太空中的星际冲突。
敌方高速战舰以亚光速突入防御圈,当传统雷达接收到反射信号时。
目标可能已迫近到威胁范围。
而玻粒雷达能在对方跨越纠缠态预设边界的瞬间。
将其三维坐标,运动轨迹乃至能量波动同步呈现在指挥终端。
这份零延迟的感知优势,足以让防御方在毫秒间占据主动权。
在导弹防御领域,玻粒雷达的价值更加凸显。
现代高超音速武器以乘波体设计突破音障。
飞行轨迹呈现复杂的弹道。
传统雷达需要通过多组数据迭代计算才能预测其落点。
而玻粒雷达可实时捕捉弹体表面分子和大气摩擦产生的量子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