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衍随意都坐在车后排,和编剧们思维碰撞后的兴奋还未完全消退。
手机屏幕亮起的未接来电提示刺得他眯起眼。
谢枫的名字在通话记录里跳动。
这位东方实验基地的负责人,此刻发来的消息显然不止寒暄。
楚衍只好回拨了过去。
“我准备返程了。”
“这次来见你算是不虚此行。”
谢枫的声音传来。
楚衍顿了顿,他当然明白对方口中不虚此行的分量。
两人关于玻粒雷达跨领域应用的长谈,早已在科研界掀起暗潮。
“东风基地和中科院量子所下周开始数据对接。”
“按你的构想,我们会在戈壁滩划出专属实验区。”
“那边的电磁环境干净,适合搭建初代原型机。”
谢枫的语速很快,带着军人特有的干脆。
楚衍感觉后颈泛起细密的汗。
这个从理论雏形到落地实施仅用了几天的项目,正在以超乎想象的速度推进。
“不过数据模型还得再校准。”
“等离子体的波粒二象性监测存在延迟误差,需要重新设计算法框架。”
楚衍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电话那头传来翻页声,显然谢枫早已做好准备。
“我让团队把最新的模拟数据包发给你。”
“你设想的动态捕捉矩阵一旦成功,可控核聚变的观测效率能提升三个数量级。”
谢枫顿了顿,语气里难得透出一丝兴奋。
“数据校准交给基地的人就行,你不必亲自动手。”
紧接着,他开始阐述利用现有算法进行快速筛查的方案。
他快速列举着方案,从粒子轨迹预测模型到实时反馈系统。
每个环节都透着工程思维的严谨。
“你说的那些冗余检测程序,其实可以砍掉。”
楚衍捏着手机沉默片刻。
“怎么能砍掉?”
“就像机场安检系统,只检测到金属却不区分是钥匙还是枪支,这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