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又谈了些政务,李昭对其态度颇为温和,并未显露疑忌之意,似乎对这位年轻官员颇为信任。
然而,张岱深知,岭南官场绝非表面那般平静。此地远离京师,信息闭塞,权力分散,地方豪强、部族首领、商贾势力错综复杂,若无手段,极易陷入泥潭。
他初来乍到,不敢轻举妄动,遂以观察为主,每日随同僚巡视州务,查阅文书,了解地方财政、赋税、刑狱等状况。
数日后,他便察觉端倪??广州府库账目混乱,出入款项多有不符;地方豪族与部族之间纷争不断,屡有械斗;更有甚者,某些官员竟与海盗勾结,走私贩私,牟取暴利。
张岱暗自心惊,知此地局势远比想象中复杂,若欲整顿,非一日之功。
他开始着手梳理府库账目,调阅历年文卷,同时秘密派遣亲信之人,调查几起涉及贪腐的旧案。
此举引起部分官员警觉,有人暗中向李昭进言,称张岱“行事激进,恐扰地方安定”。
李昭闻言,未置可否,仅淡淡道:“年轻人做事热情,倒也无妨。”
张岱得知此事后,心中一凛,明白自己已被盯上,若无靠山,恐遭排挤甚至构陷。
他思虑再三,决定修书一封,遣人快马加急送往长安,寄给裴先与韦述,请他们从中斡旋,为自己争取时间。
与此同时,他在府中设立“清查司”,专门负责核查地方政务,尤其针对账目不清、吏治腐败等问题。
此举虽遭部分官员反对,但因其背后有朝廷支持,加之张岱办事雷厉风行,短短月余,便查出十余起贪污案件,牵涉多名县令、仓曹、税吏等人,皆被革职查办。
百姓闻讯,拍手称快,士绅阶层却颇感不安,私下议论纷纷。
张岱深知,单凭一己之力难以彻底肃清积弊,必须稳扎稳打,逐步推进。
某日,他借巡访之机,深入乡野,走访村寨,了解民间疾苦。途中偶遇一名老者,自称曾为州学教授,因得罪权贵,被贬至偏远村落任教。
张岱与其交谈良久,发现此人见识广博,且对岭南风土人情极为熟悉,遂邀请其入府担任幕宾,协助政务。
老者姓周,名景明,字子安,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因直言获罪,流放岭南,隐居多年。
张岱与他详谈政务,方知广州周边诸州,如潮州、韶州、高州等地,皆存有类似问题,尤以部族冲突最为棘手。
“岭南百越遗民,散居各地,各有部落,互不统属。”周景明说道,“若欲安抚民心,须先解其忧困,使其安居乐业,方可渐次归化。”
张岱深以为然,遂提议设立“抚夷司”,专责处理部族事务,推行汉化政策,同时鼓励农耕、兴办学堂,以缓和矛盾。
李昭对此未加干涉,只道:“张录事自有主张,本帅乐见其成。”
张岱知其态度暧昧,便更加谨慎行事,凡有举措,皆先征询其意见,避免直接冲突。
数月后,长安传来消息,裴先与韦述皆已为其背书,朝廷亦认可其政绩,拟于来年秋升任其为广州长史,协助李昭治理全境。
张岱得知此讯,心中大定,知自己已在岭南站稳脚跟,未来之路,亦将愈发宽广。
他站在州府高楼之上,俯瞰广州城,江水悠悠,帆船点点,远方群山起伏,烟云缭绕。
他低声自语:“岭南,我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