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什么时候最容易露出马脚?
答案是——生死攸关之际。
从一开始,李世民就知道苏策是无辜的,至少在他心中并无实质罪责。
苏策的敛财之能有目共睹,十万石粟米虽价值不菲,但以他的本事,不过是小菜一碟。最有力的佐证,便是自苏策去年中秋入朝献策后,内库的银钱竟翻了十余倍!
如此能臣,何需贪墨?
李世民虽深知苏策确有大才,却也不得不防。
在太子之位悬而未决、各方势力暗流涌动的节骨眼上,不得不谋万全之策。
苏策的才华于朝堂而言,既是瑰宝,亦是隐患。
李世民深谙,越是有能力之人,若心思不正,对社稷的危害便越大。
他手中握着至高皇权,却不得不在平衡各方势力的棋局中,步步为营,将苏策这颗关键棋子,谨慎地放置在最合适的位置。
李世民将苏策下狱,佯装不知真相,一来是要看他如何自证清白,二来更是为了试探其背后是否藏有党羽。
金吾卫虽能监视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却难窥探人心。
苏策太过聪慧,这柄利剑若不能牢牢掌控,他日恐成大患。
这段时日,魏王李泰的表现令李世民失望透顶。
自幼被寄予厚望的皇子,在大儒教导下,满口仁义道德,却不通民情,更要命的是,他的立场已悄然倒向文官集团。
在李世民眼中,文官与勋贵皆是平衡朝堂的棋子,唯有让两方势力相互掣肘,皇权才能稳固。
可如今李泰逐渐被文官裹挟,即便他有意引导,也渐感力不从心。
相较之下,太子李承乾的异军突起倒让李世民颇为欣慰。
自赵国公长孙无忌请辞后,朝中勋贵对李承乾多有不满,甚至背后非议。
李世民得知此事不仅不怒,反而暗自欣喜。
李承乾与勋贵有了嫌隙,日后若继承大统,便能避免勋贵势力一家独大。
而苏策,正是李世民为他选定的辅政良臣。
朝堂如棋局,每落一子都关乎全局。
李世民深谙,苏策这枚棋子若是布局得当,既能辅佐太子,又能制衡各方势力,可若稍有差池,便会搅乱整个棋局。
而漕粮案,便是检验这枚棋子是否可用的关键一步,成败在此一举。
他明知苏策无罪,却执意将其下狱,还严禁探视,却又迟迟不做判决。
他就是要等,等那些藏在暗处的人按捺不住,主动露出马脚。
可惜,党羽未现,皇子们的表现却让他喜忧参半。
李承乾为救苏策,不惜以放弃太子之位相逼,这份侠肝义胆颇有自己当年的风范,令他欣慰;
可这份对苏策的信任,又让他心生忧虑——若李承乾继位,苏策的权势该如何制衡?
此刻,李世民望着殿内闹剧,早已没了审案的兴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