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墙壁反射着恒定的、惨白的光,空气依旧干燥得如同砂纸。新增的监控探头调整了角度,像一群沉默而贪婪的复眼甲虫,将这间升级后的囚室变成了无死角的透明牢笼。黑掉的屏幕如同一块冰冷的墓碑,宣告着所有外部信息渠道的彻底断绝。
云筝静静地坐在硬板床上,背脊挺直。那枚苏晚留下的玉璧被她贴身收藏,持续散发着微弱却稳定的暖流,顺着某种奇异的路径与她锁骨处的分子式标记共鸣。这股暖流驱散了物理环境带来的不适,更重要的是,它让她的大脑保持着一种超乎寻常的清明与专注。军方近乎歇斯底里的反应,傅凌鹤被升级囚禁的遭遇,都像是一块块沉重的砝码,压在了名为“深海管道”的天平另一端,清晰地昭示出这份遗产的惊人重量。
军方的恐惧,便是她最大的筹码。她知道,他们不会让她这个“活体密钥”、苏晚唯一的血脉,就这么在信息真空中枯萎。他们对苏晚的技术,对“深海管道”可能引爆的未知,既极度恐惧,又按捺不住骨子里的觊觎与控制欲。
这份预判没有落空。
在她被彻底封锁的第三天,囚室的合金门无声滑开。走进来的是一位肩章上缀着金色将星的老者,面容沉肃,眼神锐利如鹰,正是军方内部主导“智核”相关项目的核心人物之一,林将军。他身后跟着两名不苟言浅的记录员。
“云筝,”林将军的声音低沉而平稳,听不出太多情绪,“关于你母亲苏晚博士的遗产,特别是‘深海管道’项目,以及傅凌鹤近期探查到的……某些数据,我们需要更深入的评估。而你,是唯一可能提供关键解读的人。”
云筝抬眸,目光平静地与他对视。她知道,鱼已上钩。
“评估?”她轻轻重复,语气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审慎,“将军阁下,在信息完全隔绝,连基本权利都被单方面剥夺的环境下,我很难相信任何评估的公正性与安全性。”
林将军眉宇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波动。他知道眼前的年轻女子远非寻常囚徒那般容易恫吓或利诱。“我们承认,近期的措施升级,有其特殊原因。但国家安全高于一切。现在,我们需要你的专业知识,协助我们理解并控制潜在的巨大风险。”他顿了顿,加重了语气,“苏晚博士留下的东西,远比我们最初想象的更复杂,也更……危险。”
云筝微微颔首,似乎在权衡他的话。玉璧的暖流让她能清晰捕捉到对方言语间的急切与掩藏的焦虑。“危险,往往与机遇并存。苏晚博士的研究,我相信其初衷并非制造恐慌。”她话锋一转,“如果军方确实希望进行一次负责任的、以控制风险为前提的评估,那么,我们需要一个合适的‘实验室’。”
“实验室?”林将军目光一凝。
“是的,”云筝的声音清晰而坚定,“一个能够安全研究‘深海管道’潜在特性、模拟‘逆流’可能造成的各种影响,并预先制定应对措施的专属区域。同时,这个区域也应该成为探索苏晚博士部分技术良性应用的试验田。”她停顿了一下,观察着林将军的神色,然后抛出了早已准备好的核心构想:“我指的是‘铁锈河技术中心’。”
“铁锈河?”林将军显然对这个名字有印象,那是苏晚曾经使用过的一个半废弃的工业基地,地理位置相对偏僻,也拥有一定的基础建设。
“正是。”云筝继续道,“铁锈河基地拥有独立的能源系统和一定的物理隔离条件,稍加改造,就能满足初期研究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她巧妙地将话题引向军方关心的另一个焦点,“‘智核’系统,军方一直在为其寻找更安全、更可控的应用场景,不是吗?”
林将军眼神微动。军方对于“智核”这把双刃剑,一直小心翼翼。它的强大毋庸置疑,但其潜在的失控风险和军事化标签,也让他们在国际国内都承受着巨大压力。
云筝捕捉到他神情的变化,继续流畅地阐述:“我们可以将‘铁锈河’改造为一个多功能技术验证平台。一方面,它将作为研究‘深海管道’和‘逆流’现象的‘安全阀’和‘观察哨’。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引入‘智核’的技术支持,将其应用于该区域的能源管理、环境监测、复杂灾害模拟与应对等领域。这不仅能为‘智核’积累非军事化应用的宝贵经验,也符合我在听证会上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理念——将尖端科技用于提升社会整体韧性与福祉,而非单纯的对抗。”
她的话语如同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析着军方的痛点,又巧妙地给出了看似完美的解决方案。研究“深海管道”满足了他们的探索欲和控制欲;评估“逆流”风险回应了他们的恐惧;而将“智核”引入民用试点,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摆脱“智核”军事化困境的潜在路径,甚至能包装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技术应用典范。
“你的意思是,由你来主导‘铁锈河’的改造和研究?”林将军的语气中带着审视。
“我主导谈不上,”云筝谦和地摇头,但姿态不卑不亢,“我更愿意称之为‘协助’与‘技术咨询’。毕竟,我是苏晚的女儿,对她的设计理念和技术特性,或许能提供一些独特的视角。同时,作为‘活体密钥’,我在特定环节的参与,可能是确保研究安全、可控的关键。当然,一切行动都将在军方的全面监管之下。”
她将自己的价值清晰地摆在台面上:独一无二的血缘联系,对苏晚技术的潜在理解,以及“活体密钥”的特殊身份。这些,都是军方无法替代,也无法轻易放弃的。
林将军沉默了片刻,手指无意识地在膝上轻轻敲击。云筝的提议,每一个字都敲打在他和军方高层最敏感的神经上。风险与机遇,控制与失控,恐惧与渴望,在她描绘的蓝图中交织。将云筝置于这样一个“可控”的“研究”环境中,似乎比单纯的囚禁更能榨取她的价值,也更能将“深海管道”这个烫手山芋置于严密监控之下。
“你的方案,很大胆,也很有……建设性。”林将军终于开口,语气依旧谨慎,“原则上,军方可以考虑支持‘铁锈河技术中心’的重启与改造计划。具体方案,需要提交详细报告,并通过最高层级的安全评估。”他深深地看了云筝一眼,“届时,你将作为核心技术顾问,深度参与项目。但记住,云筝,任何试图脱离掌控的行为,都将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对你,对傅凌鹤,都是如此。”
威胁依旧存在,但云筝知道,她已经成功撬动了第一块基石。
“我明白,将军。”她平静回应,“我的目标,是确保苏晚博士的技术遗产不被误用,不成为真正的灾难。为此,我愿意承担相应的责任与风险。”
林将军点了点头,不再多言,带着记录员离开了囚室。合金门再次合拢,室内恢复了死寂。
云筝缓缓吐出一口浊气。第一步,成功了。她获得了宝贵的物理空间和调动资源的潜在可能。“铁锈河”,这个名字在她脑海中不再仅仅是母亲曾经的基地,而是即将成为她和傅凌鹤反击风暴的第一个支点,一个精心构筑的、外表属于军方,内里却服务于他们目标的双层堡垒。
电源线路、数据端口、隐秘通道、应急预案……她脑中的草图迅速变得更加细致和复杂。她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接下来将是漫长而艰辛的渗透与建设。
而傅凌鹤,此刻一定也在他那冰冷的囚室里,与128。8这个数字进行着殊死搏斗。他的解析是引信,而她正在构建的“铁锈河”,则是引爆后用以缓冲、掩护,并发起反击的坚固平台。
他们的战场虽然被隔绝,但目标从未如此一致。距离那场席卷一切的风暴,又近了一步。冰冷的金属墙壁似乎也无法完全隔绝她内心燃起的火焰,那火焰映照着一幅越来越清晰的战略蓝图,通往一个未知的,却充满希望的未来。她需要尽快建立起“铁锈河”的基本框架,为傅凌鹤可能随时到来的“解”,也为自己下一步更隐秘的联络和资源整合,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