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照片的名字叫《母亲的手》。”她对着镜头自言自语,“它记录的是,爱与希望是如何一点点编织出来的。”
另一边,卡洛斯和他的伙伴们则拍摄了一段关于孩子们在废墟中玩耍的短片。他们在倒塌的屋檐下奔跑,在烧焦的墙壁旁画画,在废弃的教室里唱歌。镜头里的笑声穿透了沉重的空气,像一束光照进了黑暗。
“我们不是受害者。”卡洛斯面对镜头说,“我们是幸存者,也是创作者。”
---
一个月后,摄制组如期抵达。他们带来了专业的设备,也带来了外界的关注。纪录片拍摄过程中,林若曦特意安排了一场小型分享会,让孩子们讲述他们的作品与想法。
阿比第一个发言,她拿着自己的照片走上台,声音坚定:“这是我拍的一张照片,讲的是我和妈妈的故事。我知道战争很可怕,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还在,就能继续活下去。”
现场响起了掌声,几名记者悄悄擦去了眼角的泪水。
卡洛斯接着说道:“我们想告诉世界,这里的孩子没有放弃。我们在拍照,也在做梦。也许有一天,我们会成为真正的摄影师,用镜头改变这个世界。”
全场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林若曦站在人群后方,望着孩子们自信的身影,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感。她知道,这场展览不仅仅是展示作品那么简单,而是一场关于尊严、勇气与未来的宣言。
---
拍摄结束后不久,摄制组返回首都,开始后期制作。而林若曦和她的团队则继续留在提格雷村,陪伴孩子们度过这段艰难的时光。
某天清晨,林若曦独自一人走在田野间,手中握着相机。她停下脚步,按下快门,拍下了远处尚未收割的玉米地,以及地头那位仍在劳作的老人。
“这张照片,叫《守望者》。”她低声说。
风吹过耳畔,带来远方的鸟鸣与树叶的沙沙声。她抬起头,望向天边初升的太阳,嘴角微微上扬。
“谢谢你,让我们留下了。”她轻声说。
阳光洒在她身上,仿佛回应她的坚持与信仰。
远方,星星依旧闪烁,如同无数双眼睛,在黑暗中默默守望光明。
洪水退去后的第九个月,提格雷村的清晨依旧带着湿润的凉意。林若曦站在临时教室的窗前,看着阿比和卡洛斯在操场上调试相机,他们的动作已经熟练得像个小摄影师了。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映照出一片金色的轮廓。
自从那次联合国摄制组来访之后,孩子们的作品被整理成册,送往首都的艺术中心进行长期展览。国际儿童基金会也正式将“光影无国界”项目纳入其全球教育计划,并承诺继续资助提格雷村的影像教学工作。
“老师!”阿比跑进教室,手里拿着一封信,“这是从总部寄来的!”
林若曦接过信封,拆开一看,是基金会发来的一封正式邀请函??他们希望林若曦能带队前往日内瓦,参加一场关于非洲儿童教育与心理重建的国际论坛,并在会上展示孩子们的作品与成长历程。
她看完后沉默了一会儿,抬起头问:“你们愿意一起去吗?”
阿比和卡洛斯对视一眼,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真的可以吗?”
林若曦点点头:“只要你们愿意,我们就一起出发。”
---
筹备工作迅速展开。下泽渊负责联系签证与行程安排,李明则协助孩子们准备演讲稿与作品集。林若曦亲自指导阿比和卡洛斯挑选照片,每一张都附上他们的手写说明,讲述背后的故事。
“这张是我拍的爷爷。”阿比指着其中一张黑白照片,“他说过,即使房子倒了,家也不会消失。”
“那张是我的狗,在洪水中救了我的命。”卡洛斯指着另一张照片,“它后来死了,但我想让它永远活在我的镜头里。”
林若曦听着他们的讲述,心中泛起一阵酸涩。这些孩子用镜头记录下的不仅是生活的片段,更是他们与命运抗争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