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退去后的第八个月,提格雷村的天空依旧湛蓝如洗,只是空气中多了一丝焦灼的味道。村庄虽已空了大半,但仍有少数不愿离开的老人和留守的志愿者们坚守着这片土地。联合国救援队撤离时留下的物资被分成了若干份,一部分送到了邻近的避难所,另一部分则被林若曦和她的团队小心地储存在学校里,以备不时之需。
教室外的操场上,孩子们围坐在一起,手里握着相机或画笔,脸上写满了紧张与期待。阿比正在调试镜头,她已经学会了基本的构图技巧,也开始尝试用黑白胶片拍摄更具情绪张力的画面。卡洛斯则在一旁翻看一本破旧的摄影手册,时不时抬头向林若曦请教几个术语。
“老师,这个‘光圈优先’是什么意思?”他皱着眉头问。
林若曦接过手册,耐心解释:“就是你可以手动设定光圈大小,相机会自动调整快门速度来保证曝光正确。适合在光线变化大的地方使用。”
“哦!”卡洛斯恍然大悟,“那我是不是可以拍出更暗、更有感觉的照片?”
“对。”林若曦笑着点头,“不过别忘了,照片最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你想表达的情绪。”
阿比插话道:“我想拍一张夜晚的村庄,就我们几个人还在这里的样子。”
林若曦看着她,眼神温柔:“那你得等月亮出来,或者点上灯。”
“我可以试试长曝光。”阿比认真地说,“就像你教我们的那样,让灯光变成星星一样。”
林若曦点点头,心里有些复杂。几个月前,这些孩子还只会用镜头记录生活,如今他们已经开始思考如何用影像传递情感与信念。她知道,这不是简单的摄影教学成果,而是一种深层的成长??他们在战火边缘,学会了用自己的方式去对抗恐惧。
---
那天夜里,林若曦带着孩子们第一次尝试夜间拍摄。他们点亮了几盏煤油灯,在操场中央搭起简易的三脚架。月光洒在地面上,映照出斑驳的影子,风穿过树梢,带来一丝凉意。
阿比按下快门,等待了几秒后才取下相机查看结果。画面中,灯光像星星般闪烁,背景是黑沉沉的夜空与模糊的房屋轮廓,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这一小块温暖的角落。
“好美……”她轻声说。
林若曦站在她身后,轻轻搂住她的肩膀:“你的镜头里,有希望。”
卡洛斯也拍了几张,虽然有些失焦,但他依然兴奋不已:“老师,我要把这张放在我的展览作品里!”
“当然可以。”林若曦鼓励道,“你们每个人的作品,都会成为这次展览的一部分。”
“可我们现在没有观众啊。”卡洛斯嘟囔了一句。
林若曦笑了笑:“观众会来的。只要我们坚持拍下去,总会有人看见。”
---
几天后,一封来自国际儿童基金会的邮件打破了夜晚的宁静。基金会表示,他们计划在全球范围内举办一次名为“非洲儿童眼中的战争与和平”的巡回摄影展,并邀请林若曦团队参与其中。同时,基金会将派遣一支小型摄制组前来拍摄纪录片,记录孩子们在战乱中的生活与创作过程。
“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下泽渊看完邮件后说道,“我们可以让更多人看到这里的真实情况。”
“可是现在局势这么紧张……”李明有些担忧,“会不会太冒险了?”
林若曦沉默片刻,最终开口:“如果我们连自己都不敢讲述自己的故事,那就真的没人能替我们说了。”
下泽渊点头:“那我们就继续拍吧。让世界知道,即使在战争边缘,孩子们依然在成长,在创造,在努力活着。”
---
接下来的日子里,团队开始组织孩子们进行专题拍摄。他们分成小组,分别围绕“家庭”、“朋友”、“未来”三个主题展开创作。阿比选择了“家庭”,她决定记录母亲织布的过程,以及父亲在田间劳作的日常。
“妈妈,你能再织一次吗?”她在镜头前轻声请求。
母亲点点头,坐在织布机前,手指熟练地穿梭在棉线之间。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亮了她脸上的皱纹与汗水。
阿比按下快门,画面定格在那一瞬间??母亲低垂的眼眸、紧绷的指尖、还有织布机上缓缓成型的图案,仿佛诉说着一个关于坚韧与传承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