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玉娘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开始有计划地在周边几个重要的州府城镇,开设“苏记”分号,或者与当地信誉良好的酒楼、食肆建立合作,以技术入股或供应核心调料包的方式,将“苏记”的招牌和美味,传遍大江南北。
她还正式推出了多种规格的“苏记秘制调料包”,用油纸精心包装,上面印着苏明瑜设计的、带着可爱豆芽和辣椒图案的独特标记。
这些调料包不仅方便了普通家庭主妇,让她们也能轻松做出接近苏记味道的菜肴,更成了那些合作酒楼保持菜品风味的“秘密武器”。
几年下来,“苏记”俨然已经从一个小小的乡野食摊,发展成了一个初具规模、声名远播的商业大家,产业遍布餐饮、调料、甚至开始涉足农产品种植和加工。
而苏家的孩子们,也在这几年间,各自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成长和蜕变。
苏家平在苏玉娘的悉心培养和自身的努力下,早已褪去了当初的青涩和迷茫,成长为一个精明干练、能独当一面的生意好手。
他不仅将垚县的几家铺子打理得井井有条,还主动承担起了在外地开设分号、拓展市场的重任。
在一次去江南考察调料产地时,他结识了一位同样聪慧能干、出身于书香门第却不甘于闺阁的商人之女,两人情投意合,最终喜结连理,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良缘,也为苏家的生意增添了新的助力。
苏家仁不负众望,在明德书院勤学苦读,之后又顺利考中了秀才,并在两年后的乡试中再次高中,成了举人!
他潜心学问,关注民生,时常将自己在地方上看到的实际问题和推广新作物的心得写成策论,得到了高升至京城户部任职的周县令和一众赏识他的官员的赞许,仕途前景一片光明。
苏家义对神奇的医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沉默寡言,而是经常跑到沈观的医馆里帮忙,久而久之,沈观也看出了这孩子在医学上的天赋和那份难得的沉静与专注。
在苏玉娘和苏家人的支持下,沈观正式收了苏家义为徒,倾囊相授毕生所学。
小小的沈淮也成了苏家义的小跟屁虫,整日“家义哥哥”、“家义哥哥”地叫着。
苏明瑜则更是青出于蓝,她不仅继承了苏玉娘的商业头脑,更有着超越时代的敏锐和果敢。她小小年级就能协助管理着日益庞大的生意,从账目核算到市场分析,从新品研发到人员管理,都上手得井井有条,甚至还提出了许多让苏玉娘都拍案叫绝的经营策略,俨然成了苏家未来的“女财神”。
康富在苏家和张夫子的共同教导下,也早已不是当初那个顽劣不堪的小霸王,虽然读书依旧不出众,却也学了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回乡后竟也能帮着家里打理些事务,让二舅一家省了不少心。
又是几年过去。
这一年,风调雨顺,大乾各地都迎来了新作物的大丰收。
土豆、红薯、玉米的广泛种植,彻底改变了大乾朝“靠天吃饭”的窘迫局面,百姓们终于不用再为一口吃的而发愁。
金秋十月,稻谷飘香,苏家村也沉浸在一片丰收的喜悦之中。
苏家新宅的院子里,更是热闹非凡。
今天,是苏记在京城开设的第一家旗舰店正式开业的日子,也是苏家新落成的、集生产、研发、仓储于一体的大型作坊正式投产的日子。
苏家所有在外的族人都赶了回来,共同庆祝这个双喜临门的好日子。
院子里摆满了流水席,村民们、合作的商户、县里的官员、甚至还有几位专程从京城赶来道贺的故交有已经升任户部侍郎的周柄文,还有早已名满京华的女神医灵悦——她最终还是选择了云游四海,但每年都会回来垚县住一段,如今都齐聚一堂,推杯换盏,笑语喧哗。
苏玉娘站在新落成的作坊二楼的回廊上,凭栏远眺。
近处,是自家院子里觥筹交错、笑语盈盈的亲朋好友。
远处,是苏家村一望无际的、金灿灿的稻田和玉米地,还有那一片片翻滚着绿浪的红薯藤和土豆田。
村民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田间地头到处是忙碌而欢快的身影。
更远处,是连绵起伏的青山,曾经隐藏着罪恶与危机的后山,如今也已恢复了宁静,山脚下新建的几处水利设施,正引着清澈的山泉水灌溉着万顷良田。
苏玉娘看着眼前这片因她而改变的土地,看着这些因她而过上好日子的亲人和乡邻,感受着这人间最真实、最温暖的烟火气息,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满足与踏实。
她想起了刚穿越过来时的艰难与迷茫,想起了与李婉和的明争暗斗,想起了每一次化险为夷的庆幸……那些过往,都已如过眼云烟。
她脸上露出了一个发自内心的、灿烂而又释然的笑容。
这人间烟火,这安稳踏实,便是她苏玉娘两世为人,所求的圆满。
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她知道,只要有家人的陪伴,有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她的日子,只会越过越有滋味,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