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我带你回家
战火之下,无辜的人受苦。
坦尼亚的冲突持续胶着,年轻士兵前赴后继的冲上前线送死,百姓民不聊生。
在所有人都不知道子弹究竟还要飞多久的时候,来自世界各地的战地记者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战地影像,成为撕开战争迷雾的一缕曙光。
她们将摄像机面向在炮火中顽强求生的普通人。蜷缩在防空洞角落的孕妇、抱着玩偶不肯松手的孤儿、用颤抖的双手掩埋亲人的老人…
这些真实到刺痛人心的画面,通过国际媒体平台迅速传播,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强烈震动。
而楚怀夕所在的团队拍摄的“战地产房”视频在社交媒体播放量突破千万。
视频中,一名医生在不断摇晃的地下室里接生,灰尘簌簌掉落在她灰扑扑的白大褂上,而新生儿的啼哭却穿透了爆炸声的阴霾。
这段生命力与绝望感交织的视频,被多家媒体报道,评论区的人们纷纷呼吁“停火,为了这些无辜的生命”。
楚怀夕连夜发布这名医生的采访。
视频里的女医生用最平静的语气,最残酷的事实,最朴素的良知说着:“在战争爆发前,我是一名儿科医生,我的患者都是调皮又爱哭的孩童。而现在,这些孩子中的大部分人身体被炸得支离破碎,永远不可能再做出捣乱的行为。而幸存下来的孩子在就医时,也没有再哭闹。她们只是睁着一双大眼睛问我,她们的爸爸、妈妈、姐姐去了哪里,或是问我她们做错了什么。而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她们。借此机会,我希望镜头前的你们可以告诉我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谢谢!”
紧接着,各国记者相继发出关于平民人道主义危机的系列报道,这些报道如同重锤,一次次叩击着国际社会的良知。
随着舆论的持续发酵,以及各地爆发的大规模抗议游行,与坦尼亚有合作往来的国家不得不出面。战争本就是一场肮脏的交易,他们以加征关税、出进口等方面不断向当地政府施压,冲突双方考虑到自身的利益,终于同意重启和谈。
随着和解协议的签署,长达四个月的战火逐渐平息。空气中弥漫的硝烟味也慢慢淡去,曾经满目疮痍的焦土上,开始有了一丝生机的迹象。
临时医疗点的工作节奏也不再像之前那样紧迫,伤员开始逐渐减少,徐以安终于能喘口气。
这天午后,她坐在小马扎上,翻看着这段时间记录的病历,眸中透着一丝疲惫后的放松。
不久后,楚怀夕拎着摄像机走进来,看到眼前的场景时,脚步不自觉放轻。她怔怔地看着面前这个专注又疲惫的人,心里满是复杂的情绪。
这段时间,她见证了无尽的伤痛与失去,也见证了徐以安的执着与坚守。
生气之余,更多的是敬佩。
她很早就知道,徐医生很牛的!
楚怀夕抑制不住勾起唇角,将摄像机轻轻放在一旁的桌子上,见这人还没注意到自己,又唰地一下放平唇角,冷着脸开口,“在看什么?”
徐以安抬眸,目光落在楚怀夕脸上,*牵起一抹温柔的笑,“在整理这些天的病历。”
顿了顿,“你呢,今天去拍了什么?”
楚怀夕斜她一眼,拉过一个马扎在她身边坐下,“拍了些当地居民重建家园的画面。”
她掏出手机,翻看着当地的最新新闻,皱着眉盯着屏幕里西装革履笑着握手的两个男人。
政客握手言和,商人满载而归的背后是无数家庭支离破碎,无数忠骨融入大地。
楚怀夕长叹口气,“他们就轻飘飘地一句日后和平共处,可那些逝去的生命算什么…”
数千万平民养育多年的孩子的命,换来了谈判桌上政客们不到10秒钟的握手。可是如果不谈合,牺牲的战士和失去孩子的母亲会越来越多。
这就是战争。
和书本上完全不同的战争。
“别难过了。”徐以安语气坚定,“和平来之不易,我相信大家会更珍惜以后的生活。”
倏地,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平静。
一名当地的小男孩气喘吁吁地跑进来,用不太流利的英语喊道,“医生,有人晕倒了!”
徐以安和楚怀夕对视一眼,立刻站起身。
徐以安迅速拿起急救箱,楚怀夕则顺手抓起摄像机,跟在她身后往外跑。两人一路小跑,穿过几条街道,来到了小男孩所说的地方。
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躺在地上,周围围满了焦急的村民。徐以安蹲下身,迅速开始检查老人的生命体征,楚怀夕则在一旁用摄像机记录下这一幕,同时安抚着周围紧张的村民。
经过检查,徐以安发现老人是因为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良导致的昏迷,好在并无生命危险。
她松了口气,开始给老人治疗。
楚怀夕直勾勾看着徐以安。
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