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都给了报价,但策略完全不同。”
“耐克想让你和大罗、小罗捆在一起拍广告——曝光量最大,但你会变成‘三巨头之一’,个人特色容易被淹没。”
“阿迪达斯准备请齐达内给你站台,还能和ysl出联名款,适合走高端路线。不过他们已经有贝克汉姆和皇马众星,而且他们押注米兰那个卡卡,资源要分着用。”
她突然前倾身体:“彪马最有意思。他们市场份额只有5%,但愿意把90%的足球营销预算都砸在你身上。没有其他球星抢风头,你就是他们的乔丹。”
罗伊:“所以。”
“要巨星云集的平台,选耐克;要传统豪门背书,阿迪比较合适;”
克莱尔微微一笑,揣测着罗伊的心思。
“要成为改变游戏规则的人,选彪马?”
与其他商业赞助不同,罗伊对体育赞助的选择谨慎程度不亚于职业转会。
体育赞助是罗伊职业生涯腾飞的关键引擎。
在2000年代初的纸媒时代,体育营销的流量入口高度集中且成本惊人。
没有社交媒体,球员自主发声渠道基本仅限于付费采访,且成本高、传播弱。
而品牌掌握着与主流媒体的独家合作网络,体育赞助商掌握着媒体的优先发稿权。
实体广告仍占流量主导地位。
耐克、阿迪达斯等巨头每年有数亿美元的营销预算,构筑起当时球员个人根本无法复制的曝光体系,能为签约球员提供个人团队难以企及的全球曝光——从欧冠广告、杂志封面到街头广告牌的全方位覆盖。
例如,欧冠或世界杯广告位单次投放成本超200万美元。
《法国足球》《踢球者》等顶级体育杂志封面报价50至80万美元一期。
全球核心城市(巴黎、东京、香港、纽约。)的黄金地段广告牌月租金超10万美元。
更重要的是,品牌擅长塑造球员形象:耐克打造“叛逆天才”,阿迪推崇“优雅大师”,而彪马将罗伊视为破局关键,愿意给予他“新锐偶像”的专属定位和独占资源。
彪马在足球领域仍处于弱势地位,市场份额仅占5%到8%。
国家队层面仅赞助喀麦隆(以“无袖球衣”引发争议)等非洲队伍以及捷克等欧洲二线队伍。
球星阵容仅有未成名的德罗巴和拜仁替补皮萨罗。
产品线上,pumaking系列虽主打轻量化,但技术影响力远不及耐克mercurial(刺客)和阿迪predator(猎鹰)。
为打破这一局面,彪马才决定孤注一掷押注罗伊,提供个人专属产品线、全球广告独占权和品牌股权绑定等前所未有的优厚条件,试图复制乔丹与耐克的合作神话。
然而,选择彪马意味着成为“小池塘里的大鱼”,就像押注一支升班马,虽然能获得绝对核心地位,但需要自己扛起整支队伍前进。
这样的选择风险太大。
作为球员,他能掌控场上的表现,却无法保证商业合作的成功。
选择错误的赞助商,可能会让他本应达到的商业价值和公众影响力大打折扣。
罗伊若有所思地摩挲着下巴。
“不如先来份短期合约试试水。比如欧冠淘汰赛阶段,他们愿意为单场比赛的装备赞助开价多少?”
克莱尔眼睛微微一眯:“这事我得先和米科商量。”
罗伊转过头,语气随意:“这种小事,何必麻烦米科。”
克莱尔的目光在罗伊带笑的眼底停留了一瞬,突然像被烫到般微微睁大,那些零碎的线索在这一刻全都串了起来:他最近刻意避开米科的安排,在签约时频频投来的试探眼神,还有此刻这句意有所指的话。
过去这半年,罗伊几乎把能得罪的人都得罪遍了——在法国队更衣室带头闹事,对着《队报》记者大放厥词,转会窗期间把皇马、巴萨、曼联这些豪门耍得团团转。
最气人的是,他最后居然拒绝了所有报价,留在摩纳哥签了份史无前例的合同:俱乐部连1%的肖像权都没捞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