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心理健康课程纳入教师培训体系;
-鼓励高校设立青少年心理研究机构,加强学术支撑。
这些政策的出台,标志着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事业迈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与此同时,“青春护航计划”也开始转型。它不再只是一个公益项目,而是一个集科研、教学、实践于一体的综合平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进来,成为新一代心理援助力量。
小雅负责的“青年心理导师成长计划”也迎来了第五期学员。这一次,她特意邀请了几位曾经接受过心理援助的学生前来分享他们的故事。
其中一个叫陈晨的女孩走上讲台,声音坚定地说:
>“我曾以为,我这辈子都不会快乐。但现在,我不仅活下来了,还学会了怎么帮助别人。”
>
>“我希望,每一个正在挣扎的人,都能听到一句话:你不是一个人。”
全场掌声雷动。
---
###**63。灯塔依旧:前行不止**
五年后的某个清晨,方子业站在一所新建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前,看着一群身穿蓝白校服的孩子们走进大门。他们脸上带着笑容,眼神中透着光亮。
他知道,这条路还很长,还有无数的家庭需要理解,还有无数的孩子等待被看见。
但他也知道,只要有一盏灯亮着,就永远有人愿意前行。
正如他常说的那句话:
**“我们不是救世主,但我们愿意做那盏灯。”**
###**60。暗流涌动:沉默中的风暴**
西南某县,地处群山之间,交通不便,信息闭舍。这里的学校大多由本地教师管理,许多家庭依旧保持着“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观念。林悦和团队刚抵达的第一天,就感受到了一股强烈的抵触情绪。
“你们这些人,整天就知道讲什么‘心理’‘情绪’,有用吗?”一位四十多岁的父亲当面质问,“我家娃儿成绩不好,就得打,不打就不听话!”
另一位母亲则冷笑着说:“我看你们就是想赚国家的钱,搞些没用的东西。”
面对质疑,林悦没有争辩。她只是平静地说:“我们可以不做讲座,也不上课。我们只想请大家看一段视频,十分钟就好。”
视频播放的是一个名叫李昊的孩子的故事。他是“青春护航计划”早期介入的一个案例??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带大。因为长期缺乏情感交流,他在初中时变得孤僻、暴躁,甚至开始逃课、打架。
直到一次心理课程中,他第一次说出自己的心声:“我其实不想打架,我只是……没人听我说话。”
这段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紧闭的心门。后来,他主动加入了学校的“同伴支持小组”,帮助其他同学处理情绪问题。如今,他已经考上大学,主修心理学。
视频结束,现场一片寂静。
“我们不是要改变谁。”林悦缓缓开口,“只是希望,每个孩子都能被听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