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小说网

第三小说网>黎民日报 > 允昭行会(第3页)

允昭行会(第3页)

接着,她顺口向他问起了正事。

“说起来,今日在朝会上你们是如何辩赢旧党的?”她咽下嘴里的饭菜说道,“在商议此事时,先前你拉拢的那些朝臣可有帮你说话?”

许昭回想起早朝时众位官员唇枪舌战的激烈场景,对孟允抒笑道:“自我做官以来,还从未见到哪天的朝会像今日这般热闹。”

听许昭的讲述,在早朝上,刚正义士慷慨陈词,顽固分子面红耳赤,中立之人见风使舵,无论是新旧两党还是中间派官员,每个人都使出浑身解数对此事发表意见,同时也暗示了自己的立场。

而在那个时候,孟允抒等人正与胡行长作着紧张的较量。她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民间与朝堂是息息相关的一个整体。

许昭尽可能地向孟允抒复述这场辩论赛的精彩细节,还特意提了一句齐安阳:“我没想到齐大人会竭尽全力地帮我,有好几次他都差点把程玄平骂得背过气去。每当我们落入下风时,他都会直击旧党那伙人的要害,带我们扭转乾坤。”

孟允抒满意地点点头。

看来齐安阳的那堆大石榴没白吃。

许昭无奈地叹息:“可下了早朝我去感谢齐大人时,他却又让我离他远些,忘掉这件事。他的心思可真是难猜。”

“齐大人这就是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这种人往往心思不坏,你日后可以同他多来往。”孟允抒评价道,宽慰似地拍拍许昭的脊背,“只是你要多受些委屈,经得起他辱骂你。”

许昭不以为意地笑笑:“无妨,反正我早就习惯了。那些更年长的大人训斥我时,言语的激烈程度比齐大人更甚。”

说到这,许昭突然想起了一件事,转头问孟允抒:“你还记得那位王昕王大人吗?”

孟允抒在模糊的记忆中搜寻到了这个人的身影。王昕如今已年逾古稀,算是朝中年龄最大的几名官员之一,曾经到访过许府。过去许昭也向孟允抒提到过他几次,说是王昕曾怒斥他不懂礼数,目无尊长。

在她的印象中,王昕算得上是位好官,但因他年纪渐长,不愿参与政斗,故而总是有意避开风暴中心,成为一名沉默的中立派人士。

孟允抒点头道:“记得。怎么了?”

“在今日的朝堂上,王大人一反常态地帮我说了话,但理由只是他认为民间报业乌烟瘴气,小报往往被有心之人利用,成为党争的工具。若能对其进行统一管理,则有利于肃清朝政。”

王大人的行为符合他一贯的立场,孟允抒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

许昭话锋一转:“当然,这不是重点,关键在于王大人斥责程玄平时所说的那些话。”

这句话让孟允抒停下了夹菜的动作。

“程玄平认为王大人是在暗讽他,便对他紧咬不放,句句都与王大人针锋相对。王大人气急之时,曾对他施以人身攻击。”

孟允抒知道王昕这人有个缺点,他在发火时经常仗着年纪大和资历老来批驳对方。

“王大人说,在程玄平还是个黄口小儿时,他自己都曾说过,朝中百官理应齐心协力扶持明君,向其建言献策共治天下,不该结党营私,做那些投机钻营的事。而如今他却罔顾事实,只是一心想着排除异己,他难道不会感到愧对己身吗?”

孟允抒不可置信,程玄平竟然还说过这样的话。

她连忙问道:“那程玄平如何回答?”

“他说,那时他年少无知,不懂得朝政的复杂,想法太天真,王大人何必翻那些旧账。眼下他虽有心帮皇上效力,可朝中却总有不同的声音混淆视听,若是朝中诸臣不能统一意见,陛下当然也不好做出决断。”

孟允抒蹙起眉头:“听程玄平的意思,他的确提出过这般想法,只是现今他对这番言论嗤之以鼻。”

许昭颔首道:“没错。下朝后我曾专门向王大人打听此事的内情,但他说那是程玄平入朝以前的说法。自打程玄平为官以来,他便坚定地奉行他自己提出的那套学说,如今已有三十余年。所以王大人推测,程玄平可能确实如他所说,他自认为当时他太过年轻,所持的观念过于理想,不适用于实际,后来才会改弦更张。”

这番话落音后,孟允抒陷入了良久的沉默。

这样看来,程玄平原本并不是今日的这般模样。

但一个人到底经历了什么事,才会让他彻底否定自己过去的观念?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