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林若曦收到了一封来自纽约的邮件。发件人是一位知名出版社的编辑,她在信中写道:
“林老师,
读完《看见自己》之后,我们深受感动。我们希望可以与您合作,将这本书翻译成英文,并在全球发行。
同时,我们也对阿比和卡洛斯的故事非常感兴趣,想邀请他们参与一次国际青年摄影展。
请您考虑一下这个提议,并尽快回复。
敬上,
艾米丽?沃森”
林若曦看完信,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她知道,这不仅是一次机会,更是一种责任。
她立刻召集阿比和卡洛斯,把消息告诉他们。
“我们要去纽约?”阿比瞪大眼睛。
“是的。”林若曦点头,“你们的作品将在全球展出,还会有一场演讲。”
卡洛斯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紧紧握住拳头。
林若曦看着他们,语气温和而坚定:“你们已经不是当初那个躲在废墟里的孩子了。你们有力量,也有责任,去让更多人听到我们的声音。”
阿比用力点头:“我们会做到的。”
---
接下来的几周,整个村子都忙碌起来。孩子们开始整理自己的作品,写下背后的故事。阿比也开始认真修改她的手稿,准备出版她的第一本书。
林若曦则一边筹备赴美行程,一边继续编写《成为导师》的第二部分。这一章节主要讲述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开展影像教学,以及如何帮助教师建立心理支持体系。
某天傍晚,她坐在阳台上,望着远方的山峦。风轻轻吹过,带来一丝凉意。
她拿出相机,按下快门。
画面中,夕阳洒落在远处的山坡上,金色的光线穿过云层,仿佛一道光穿透黑暗,照亮前行的路。
她将这张照片命名为《未来的方向》。
---
出发前夜,村子里举行了一场小型欢送会。村民们围坐在操场上,点燃篝火,唱着歌,跳着舞。孩子们轮流上台,讲述他们心中的梦想。
“我想成为一名摄影师。”一个小女孩说。
“我想当一名老师。”另一个男孩坚定地说。
“我要去别的国家,教更多孩子拍照。”阿比站在中央,声音清脆有力。
卡洛斯也走上前,握紧拳头:“我们不会停下脚步,我们会一直走,直到世界听见我们的声音。”
林若曦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切,眼眶微微发热。她知道,这些孩子已经不再是需要被拯救的人,而是正在改变世界的人。
夜色深沉,星星依旧闪烁,如同无数双眼睛,在黑暗中默默守望光明。
林若曦抬起头,对着星空轻声说道:“我们会继续走,带着光,走向更远的地方。”
---
次日清晨,阳光洒进村庄,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青草的清香。林若曦带着阿比、卡洛斯以及几位志愿者登上了前往内罗毕的长途车。
车子缓缓驶出村庄时,村民们纷纷挥手告别。老人们站在路边,眼里含着泪水;母亲们低声祈祷,希望他们一路平安。
阿比靠在车窗边,望着渐渐远去的家园,轻声说:“我们会带回来更多故事的。”
林若曦握住她的手,点头:“是的,我们会的。”
卡洛斯则翻看着自己的作品集,忽然抬头问:“老师,你觉得我们的照片,真的能让世界变得更好一点吗?”
林若曦望向远方,眼神坚定:“只要有人愿意看,愿意听,就有可能。”
她知道,真正的改变从来不是轰轰烈烈的,而是从一个镜头、一张照片、一个故事开始的。
就像他们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