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结束后的第二天,林若曦带着阿比和卡洛斯在内罗毕的儿童影像中心参观。这里的摄影教室宽敞明亮,设备齐全,墙上挂满了当地孩子们的作品。每一张照片都充满生命力,记录着他们生活的点滴与梦想。
“这里的孩子们也用镜头讲故事。”一位当地的项目协调员介绍道,“他们的作品经常被用于社区活动和教育项目。”
阿比听得入神,不时指着墙上的照片问:“这张是谁拍的?为什么他要拍那棵枯树?”
协调员笑着解释:“那棵树是村里唯一的遮阳处,孩子们每天都在那里玩耍、学习。即使它已经枯了,但他们仍然珍惜它。”
卡洛斯点点头:“就像我们村的老树一样,不管多大的风雨,都不会倒下。”
林若曦看着他们认真讨论的模样,心中涌起一阵感动。她知道,这些孩子不仅学会了如何使用相机,更学会了如何理解世界、表达自己。
---
回到提格雷村后,林若曦开始着手筹备非洲巡展。她联系了几位曾在日内瓦展览中展出作品的摄影师,希望他们能协助策划,并提供技术指导。
与此同时,基金会也传来好消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光影无国界”项目表示高度关注,并愿意提供资金支持,以帮助更多非洲国家建立影像教学课程。
林若曦将这个消息告诉孩子们时,整个村子再次沸腾起来。
“我们要去五个国家?”卡洛斯激动地问。
“是的。”林若曦点头,“我们会带着你们的照片,去更多的地方讲述我们的故事。”
阿比兴奋地说:“那我们可以邀请别的孩子来我们村吗?让他们也看看我们的展览馆。”
“当然可以。”林若曦微笑,“也许未来,我们还能一起拍摄一部纪录片,让更多人看到我们的成长。”
孩子们欢呼雀跃,纷纷围上来询问细节。林若曦看着他们眼中的光芒,仿佛看到了未来的无限可能。
---
几天后,林若曦收到一封来自南苏丹的信。写信的是之前联系她的那位青年教师,名叫恩贡贝。他在信中写道:
“亲爱的林老师,
感谢您的回复。我们已经组建了一个小团队,正在筹备‘光影无国界’项目的本地推广计划。我们希望能尽快派遣几位老师前往提格雷村接受培训。
另外,我想告诉您一件事:上周,我们村里的一个孩子拍下了一张照片,他说那是他第一次真正看见自己。
这让我想起了您书里的一句话:‘当我们学会看见自己,才能真正被世界看见。’
谢谢您,让我们有了这样的机会。
祝好,
恩贡贝”
林若曦读完信,眼眶微湿。她立刻回信,安排第一批教师前来提格雷村的时间,并附上详细的课程资料。
放下手机,她走到操场上,夕阳正缓缓落下,金色的光线洒在孩子们的脸上。阿比和卡洛斯正在给新来的孩子讲解取景技巧,他们的眼神专注而坚定。
林若曦举起相机,按下快门。
画面中,孩子们围坐在草地上,手中握着相机,脸上洋溢着笑容。远处的天空泛着橙红色,仿佛整个世界都被温柔地包裹其中。
她将这张照片命名为《光的方向》。
---
接下来的几个月,提格雷村迎来了新的变化。来自南苏丹、乌干达、肯尼亚等地的教师陆续抵达,他们在林若曦的指导下学习摄影教学方法,并参与心理辅导课程。
阿比和卡洛斯成了最受欢迎的小导师。他们耐心地教授基础操作,还会用自己的经历鼓励新来的学员。
“一开始我也不懂怎么拍照。”阿比说,“但我学会了用心去看这个世界。”
“摄影不是为了赢得比赛。”卡洛斯补充道,“而是为了让你知道自己是谁。”
许多新来的教师深受感动,纷纷表示要在自己的学校推广这种教学方式。
林若曦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欣慰。她知道,真正的改变已经开始悄然发生。
---
雨季结束后,非洲巡展正式启动。第一站设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随后将前往坦桑尼亚、乌干达、卢旺达和埃塞俄比亚。
林若曦带领团队精心挑选作品,并为每一张照片撰写说明文字。这些照片不仅记录了孩子们的成长历程,也展现了他们在面对困境时的勇气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