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仅就灾害应急而言,昔日各地上缴的税粮往往需耗时数月才能抵达京城。加之道路崎岖难行,运输途中的损失颇为严重,常常出现一百斤粮食在路途中损耗近三四成的情况。”
“然而,随着水泥马路的铺设,运输时间得以大幅缩短,损耗也相应减少。今后朝廷在进行赈灾工作时,面临的压力将大大减轻。因为一旦某地遭遇灾害,其他地区便能迅调集粮食进行支援。”
李祺环顾四周,再次展开关于修建桥梁与道路的深远意义及其益处的论述。
“致富之路,始于脚下;修路之要,众人皆知。”这是流传至今的智慧。
道路的价值无需置疑,如今大明已经掌握了水泥的制作技术,水泥马路自当在大明境内广泛铺展。
华夏这片土地,深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自古以来便多灾多难,南涝北旱或北涝南旱的景象,几乎是年年上演,鲜有风调雨顺之时。
因此,赈灾之事,成为了历朝历代朝廷关注的重心。
在赈灾工作中,粮食供应至关重要。
民众若腹中空虚,便会无所不为;而一旦温饱无忧,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
然而,粮食问题始终如悬于顶的利剑,历朝历代都极为重视粮仓建设与粮食储备,其核心目的,便是为了应对灾荒。
现在李祺提出了在大明各地大修水泥马路,这一点上面是讲到老朱的心里面去了。
每一轮朝代更迭,几乎都肇始于自然灾害,食不果腹的百姓无法生存,揭竿而起,由此引了一场又一场农民起义的浪潮,终致政权易手。
随着水泥马路的铺设,赈灾工作变得更为便捷,灾区的民众也能够较为容易地逃生至他处,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灾荒带来的影响。
这对于巩固大明的基业,确保朱家王朝的稳固,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确实,国库充盈之下,我国大明各地便可大兴土木,广泛铺设水泥路面。”
众位大臣听后,亦是纷纷颔赞同。
水泥道路的优势不胜枚举,诸多地区民众甚至自团结起来,有钱的捐资,有力的献工,共同推进水泥道路的建设。
然而,这种横跨各省的水泥道路,终究还需依靠朝廷之力来完成。其修建所需的经济投入与成本耗费极为庞大,唯有朝廷才有此财力承担。
“现在朝廷有钱,要任务便是完善这些基建工程,一旦做成了,这可是造福子孙后人、千秋万代的大功绩!”
李祺笑着开口道,再次引了众人的热情。
基建工程,本就是国之重器。
这代人苦一点,后世子孙都能跟着享福。
老朱听后豁然起身,立刻拍板下令。
“说得好!”
“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户部与工部尽快拿出一个章程来!”
sad4。。sa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