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小说网

第三小说网>重生之乘风而起 > 第两千六百七百五十四章 最大可能原则(第1页)

第两千六百七百五十四章 最大可能原则(第1页)

“老师伯为什么要赶我们回蜀都?”从辜振铎办公室出来,麦小苗还懵懵懂懂,周至和老师伯之间讨论的那些东西,很多也是她听不懂的。

周至当然明白是为什么,中文古文字声韵学,分作了中古音推拟和上古音推拟,中古音推拟指的是恢复出宋代汉语声韵的原貌,主要是官方用语的原貌,兼顾部份方言读音,甚至包括少数民族通知地区的读音。

再此基础上再向前推,就推到了中古音最早的边界,唐音。

唐诗宋词,是汉语在古代声韵规则下的文学双璧,留下了大量可供验证的样板给推拟工作者们进行验证。

而上古音,指的则是先秦到汉代的读音,从最早的《诗经》,到后来的《乐府》。

不过《诗经》时期的声音各地差别太大,除了《雅》《颂》两部可以视作“正音”“雅言”,也就是周都与周围“邦”所在范围使用的语言外,其余的均可视作方言音的记录。

年代过于的久远,想要窥探真相过于困难,目前周至暂时不予考虑。

不过周至提出了一条中古音推拟的新思路,注意这里是推拟而不是构拟,就是打破了清代以来“小学”文人们一贯在文字里寻求声韵逻辑关系,企图利用复杂的架构凭空构拟出中古音的读法的方法论,第一次将目光放到了田野上。

构拟,是凭空拿饼,推拟,是根据证据线索和逻辑关系,去科学地挖掘真相。

周至从小就对自己的夹川方言非常感兴趣,从小学五六年级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并且得到了四表舅和干爹的认可与引导,一直注意收集方言里的特殊词汇,特殊声母和韵母,寻找这些特殊词汇和特殊声母韵母在古文中的用法和读法,为此还在老爹面前暴露了自己偷读《金瓶梅》,差点挨了顿胖揍。

因此他的信心可以说从很小就已经建立了起来,那就是华夏大地上的各地方言当中,一定还残留着中古汉语音的相关线索,只要将这些线索尽数收集起来,就可以制作出一张相当复杂琐碎,但完备非常的“汉语声韵基础数据库。”

“有了这个数据库后,我们便可以利用历代韵书的声、韵、调、摄、等、开合、反切、注文、同时期诗词曲等存在韵律要求的问题,甚至古人笔记当中记录的顺口溜等,寻找出当时声韵的逻辑关系,再从汉语声韵基础数据库中提取样本,寻找与这些逻辑关系最大符合的音。”

周至在答辩会上侃侃而谈,现在的内容已经越了硕士答辩的内容,引申到了数据库建好后的下一步工作,也就是汉语官话中古音的推拟上来:“从目前成果来看,我们认为声调上保持九个声调进行推拟是比较合理的,即模拟粤音体系,以高平,中升,中平,低降,低升,低平为六调,加上短促高平,短促中平,短促低频,合为九声。”

“对应到古汉语,就是给平上去入四声再分出阴阳,变成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再加上一个中入,合成九调。”

“不过我们认为将粤语的短促音作为正调,结论未免过于牵强,以高平为例,将普通高平和短促高平分为两个调,仅在音长短上加以区别,可能并不科学。”

“而在夹川方言,也就是西南官话留存,以及客家话,也就是唐音留存比较多的地区,我们找到了正常的三入声‘正调’,在这两种方言里,入声并不以长短相分,而是其调子的频率上就存在差异,因此我们认为,将它们的入声音规则与粤音的六调相融合,作为中古音九调更加合适。”

“接下来我就以粤音为基础,将九调给各位老师念一下,”周至说完,一字一顿地:“番茄酱,牛腩面,一百碟,各位老师能听出调上的区别吗?”

周至面前的老专家们很多都是理论工作精深无比,不过作为北方学者,长期生活在四个声调的环境当中,很难听得出其中的差异来。

这个周至早就实验过了,光是夹川方言里简单的平入,在寝室北方同学如张潜意,徐刚,黄瑞山的耳朵里,听起来就很难和阴平区别开来。

但是在南方同学如李东平,特别是赵星耳朵里,却如吃饭喝水一般自然,非常明显。

好在周至早有准备,拿起连接电脑的麦克风:“接下来我会读一下‘诗史试时市事舌食’,我们可以看看仪表显示记录上的变化。”

“我先用粤音朗读。”

等到周至读完,将打印出来的结果交给导师们,上面的六声调值,分别为55,35,33,21,23,22,很明显是六个不同的声调,不过到了后三个短促音后,调值却是55,33,

也就是说,粤语的后三个短促音,其声调其实分别对应高平调,中平调,低平调,只不过收尾非常短促而已。

“我接下来再用整合后的推拟中古音调读一下。”

等到周至这次读完,导师们现前六声的调值依旧分别为55,35,33,21,23,22,但是后三个音的后半程却生了变化,变成了33转55,33转22,22转33。

“到这里,我们认为古音的九调,其实是由六个单调和三个转调构成的,只不过在漫长的历史推演过程中,在各地生了分化,比如在粤地,后三个转调的尾巴被简化掉了,变成了短促音;而在北方普通话里,只留下了阴平,阳平,阴上,阳去四声;西南官话里则多保留了中入;吴语苏州地区则保留四声八调,中入并入了阴入和阳入;而青浦方言存在将阴上分作两调的现象,因此也是九调。”

“最复杂的吴江方言,则因为轻声分母送气与否,细分出几调,算上这样的区别,可以算作11调。”

“客家话则与西南官话类似,差不多就是北方四声加入声,不过入声又分作了阴入和阳入;因此是六个声调,只有少数地区在语境下存在变调,可以算作八个声调。”

“我们在这里并不是强调中古音的调子就一定是现在推拟出的九调,我们只是强调这是一种最大的可能,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收集整理的方言,其声调都可以用九调来解释其推演关系,也就是说,现在所有的方言声调,都可以解释为在九调基础上进行了部分简化,合并之后形成的。”

“举这个例子,只是想要说明我们在这套系统上进行推拟的方法论,即‘最大可能’原则。”

29ad。。29ad。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