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外界要费很大力气才能打听到的消息,在观狮山书院中,却是很容易就能得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对于观狮山书院的学生而言,也是一种好处。
为什么后世的人,从小到大都以名牌大学为目标?
师资教育不同只是一个客观因素,更重要的是人脉资源。
清北毕业的学生,可不是二流大学毕业的学生能比的。
等你毕业之后,想要找人帮忙的时候,才会现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现在就做决定?”
石养虽然有些意动,但如此大事,让他一下子就做出决定,还真有些为难。
很多农民都是这样,明知道有这么好的机会摆在眼前,却还是犹豫不决。
“父亲,朝廷给的一百亩永业田,是按照报名的顺序来的。去的早,就能选到最好的地,去的晚了,好地就被人捷足先登了。”
“什么?娃他爹,好田跟差田,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不如,不如……”
“明儿,那二百亩地虽好,可咱们家却种不了,这可怎么办?”
石养仍旧在挣扎着。
“父亲,我们家这些年也赚了不少钱吧?要我说,干脆去西市人市买两个奴隶,省得你那么辛苦。”
“什么?买奴隶?我们这些人,怎么可能买奴隶?”
石养显然还没有摆脱贫农的角色,总觉得自己还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那种。
买奴隶?
在他的印象中,只有勋贵和地主,才会这么做。
关我什么事?
“父亲,西市的奴隶,十个银币都不到,贵的才十多个银币。买两个,到河东道去种棉花,不就能赚回来了?”
“说的也是,不过……不过,用奴隶这种事情,我还真不太习惯。”
石养听了石明的话,越想越有道理。
石明笑道:“父亲,一开始你一天只吃两顿饭,现在一天吃三顿,你有没有觉得不习惯?这不是挺好的吗?”
“是啊,以前天天吃稀粥,现在天天吃干饭,你不也习惯了吗?依我看,这件事,应该由明儿做主,他这么大了,都该成亲了。”
石明的阿娘这么一说,石养顿时放下心来。
但是,话题一下子就跑偏了。
“明儿,你阿娘说得没错,你也是个适婚的年纪了。我的意思是,我们要抓紧时间,把亲事定下来,这样,父亲才知道该怎么做了。不然以后搬去河东道,一个人都不认识,耽误了你的婚事,那可如何是好?”
石明:???
怎么画风突变的这么快?
我不是一直在为移民的事情愁吗?
怎么会这样?
“咱们还是快去县衙报到吧,免得被人捷足先登了!”
河东道的迁移,比想象中要快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