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学院没有成立之前,实验室研究员的心态很浮躁,所有研究项目都是短期行为,大部分目的只是追求发论文,因为论文是硬核指标,尤其是SCI论文,仿佛研究的终点是论文。
其实研究的目的是探索未知世界,而不是论文,论文只是这个过程中的自然而然的副产品,因为研究成果需要论文去记录、公布。
现在这些实验室并入医学科学院,杨平取消论文指标,给与充足的资金和时间,对成果不做要求,更没有论文上的要求,很多人反对这种做法,认为这样会养闲人。
其实对科研的投入与对企业的投入不一样,科研就是要养“闲人”,可能真的会有一些人拿钱不办事,但是只要有少部分真正拿钱搞科研的人在踏踏实实做事,这就足够了。
在历史上,很多科研成果为什么是教士弄出来的,因为教士阶层有稳定收入,不愁吃喝,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学问,其他人都要为生活奔波,哪有时间搞科研。
只有让科研人员不愁吃喝,有大把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这样才能真正出成果,尤其在基础研究领域。
基础研究领与应用层面的研究不一样,它是典型的长期主义,短期内不会有任何经济效应,如果从尽快获得收益的角度思考,基础研究一定是亏本的。
整个南都医大的实验室并入医学科学院,在工资上仿效原来的三博研究所,采用两部分,一部分是编制内的工资,一部分由基金会发放,后部分工资远远超过基本工资,可以让一个刚毕业的科研人员在南都省城过上优渥的生
活,不用为生活发愁,只有脱离油盐酱醋,才能有诗和远方。
经济上独立,才会有真正的思想上的独立。
南都医大、医学科学院、临床医学院,三驾马车的改制工作,前两者已经完成软件的改造,现在只剩下临床医学院正在改革中,临床医学院牵涉的关系复杂,处理起来相对更加麻烦,需要更长的时间。
夏院长坐在办公室里运筹帷幄,现在连孙院长也搞不清楚他究竟要干吗?他不是要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吗?
职工选举院长不过是明修栈道,最终将这些院长的权力削除才是陈仓吧,但是现在孙院长也看不清楚夏院长究竟要干什么。
那些附院的院长以为夏院长不过是想利用职工选院长来要挟他们,最终逼迫他们就范,以后乖乖地配合改革,让临床医学院获取更大的权力而已。
可是他们再一次误判了夏院长的能力,夏院长就是要给他们一个信号---这是要挟他们手段,但是实际上夏院长是要真正地推行职工选院长,等他们又没反应过来,到时候生米煮成熟饭,他们哭都来不及。
一切都在夏院长的掌控之下,有苏院长的支持,有几所附院一万多医务人员的支持,他相信自己可以成功,至于临床医学院院长竞选,他有足够的信心,没有谁比他更加能获得更多的支持。
三博医院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摆在这里,大家都想像三博医院的医生护士那样,收入高,有充分的进修学习机会,一切事物透明,管理层是真正地以医护人员为中心,这是大家心里的完美医院。
“你真的要推行职工选院长?”孙院长目瞪口呆。
夏院长点点头:“院长、附院和各科室主任一级一级来,院长和副院长由全院医务人员选举,科主任由科室的医务人员选举,临床医学院院长由整个附院的医务人员来选举?”
“上面不是已经任命你担任临床医学院院长?怎么你还搞这一套,万一。。。。。。”孙院长不免担心。
夏院长摆摆手说:“如果真的我落选,那么说明我不适合坐这个位置。”
“老夏,你这是以身入局。”孙院长没想到夏院长会这样做。
夏院长说:“不以身入局,怎么服众?经此一役,以后临床医学院会焕然一新,万众一心,所有职工会拧成一股绳,绝对不会再有二心。”
孙院长再次对夏院长肃然起敬。
此时整个南都系统已经十分热闹,大家都在议论选院长的事情,虽然现任的院长和副院长都有机会参选临床医学院院长职位,绝大多数人心里已经决定,选夏长江做院长,让他来领导整个南都附属医院朝前走,三博医院的今
天就是他们的明天,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重组腺病毒的结构图画在白板上,杨平盯着这幅图,目不转睛。
重组腺病毒载体是一种将外源性DNA包装入其衣壳内的运载工具,具有无毒、感染力强、组织特异性好等优点,并且不会引起细胞致敏和免疫排斥反应的特点,使其成为理想的基因转移载体之一。
既然它可以运载特殊的细胞因子进入细胞内部,杀死特定的肿瘤细胞,每一种特殊的细胞因子的重组和挑选需要的很长的时间,但是一些治疗肿瘤的药物是现成的。
能不能通过使用重组腺病毒载体的方式将抗癌药物送入到患者的体内?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繁殖,达到治疗目的。
这种方法可以作为过渡时期的治疗方法,在针对某些肿瘤细胞的K因子还没有重组出来之前,将药物注入腺病毒的外壳内,然后由它携带进入肿瘤细胞,利用药物来杀死肿瘤细胞。
虽然算不上完美,但是比起普通的化疗和靶向治疗,他不仅具备精准性,而且敏感性不会降低,不需要去筛选靶点。
看来,腺病毒的价值又更上一层楼,它就像一个微型生物机器人。
杨平脑海里关于用腺病毒等微生物做微型机器人的想法逐渐清晰起来,不仅仅是腺病毒,比如某些细菌,或者其它的与人体无害的微生物都可以作为模版,进行改造,依据不同的场景,将它们改造成不同规格的生物机器人,
比如用于清除冠脉血栓,打通冠脉的微型机器人比杀死肿瘤细胞的机器人尺寸需要大很多。
微型生物机器人计划,这个大胆的计划在杨平心里建立起来,他需要组建这个实验室,组建全新的团队,这个实验室的带头人必须精通微生物和遗传学两方面的知识。
杨平在系统空间里思考这事很久,所以也算是深思熟虑,他在系统空间里写好计划书,经过多次修改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