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看着她,眼中闪过一丝意味深长的光芒:“我听说,你最近在朝堂上的态度有些变化?”
赵婉清微微一笑:“娘娘消息倒是灵通。新政推行确实遭遇了不少阻力,臣不得不慎重行事。”
太后轻轻叹息:“你是个聪明人,自然明白,一味强硬只会适得其反。有时候,适当的妥协,反而能走得更远。”
赵婉清淡淡道:“娘娘的意思是,臣应该改变策略?”
太后缓缓点头:“不错。新政虽好,但若没有稳固的根基,终究难以长久。你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让新政稳步推进,又能安抚各方势力。”
赵婉清沉思片刻,缓缓开口:“娘娘,臣有一事不明。您既然支持新政,为何还要与谢家、李承安等人保持联系?”
太后目光微闪,随即恢复平静:“因为他们并非完全反对新政,只是希望它能按照他们的方式进行。”
赵婉清盯着她,一字一句道:“娘娘,臣只想知道,您究竟是为了大梁,还是为了前朝?”
太后静静地看着她,良久,才缓缓开口:“两者皆有。”
赵婉清心头一震。
太后继续道:“我曾是前朝长公主,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父皇被逼退位,母妃自尽,兄弟姐妹四散流离。这份仇恨,从未消减。但我更清楚,如今的大梁,早已病入膏肓。若不变革,迟早会走向灭亡。”
她顿了顿,声音低沉而坚定:“所以我愿意支持新政,但前提是??它必须由我能掌控的方向发展。”
赵婉清深深看了她一眼,缓缓起身:“娘娘,臣告退。”
太后望着她离去的背影,轻叹一声:“棋局已开,胜负未定……愿你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
回到侯府后,赵婉清立刻召集楚轩与林泽,商议下一步行动。
“太后果然另有算盘。”赵婉清低声说道,“她表面上支持新政,实则一直在暗中布局,试图掌控全局。”
楚轩皱眉:“那我们该如何应对?”
赵婉清缓缓道:“我们要让李承安误以为,他已经成功策反了一部分官员,并且即将掌控兵权。同时,我们也要让太后误以为,我已经开始动摇,甚至有意退出新政推行。”
林泽沉声道:“属下会继续在李承安身边潜伏,随时向您传递最新情报。”
赵婉清点头:“很好。另外,楚轩,你务必尽快查明太后身边的亲信,尤其是那些曾在禁军任职的人。”
楚轩郑重应下:“属下一定竭尽全力。”
赵婉清站起身,目光坚定:“这一战,我们必须赢。”
她望向窗外夜色,心中已有决断。
无论对手是谁,她都不会再退缩。
因为,这是她的责任,也是她的命运。
夜色深沉,赵婉清回到侯府后,心中思绪翻涌。太后的真实意图已经逐渐浮出水面,而李承安等人也在暗中布局,试图借新政推行之机制造混乱。局势愈发复杂,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她深知,自己必须尽快做出决断。
“林泽方才所言若是属实,那谢家残余势力与李承安联手,意图夺取兵权,这绝非小事。”她低声自语,“若他们真的掌控了禁军,届时便可挟持天子,号令百官。”
她缓缓坐下,取出一张密信,开始仔细梳理目前掌握的情报。
首先,太后虽未明言支持政变,但她显然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她的亲信之中,有人曾在前朝担任要职,如今却隐匿于宫中,身份成谜。而据林泽所说,这名亲信已在禁军内部埋下伏线,随时可能发动突袭。
其次,李承安与王敬之等人虽为旧臣,但他们的势力并未完全瓦解。尤其是江南士族,仍有不少人对新政心存不满,若被煽动,极易引发动荡。更何况,谢家虽遭清洗,但其门生故吏遍布各地,仍有不小的影响力。
赵婉清眉头紧锁,思索片刻后,终于下定决心。
“我必须先发制人。”她喃喃道,“若等他们准备妥当再动手,恐怕一切都晚了。”
就在此时,门外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
赵婉清警觉地抬头,只见楚轩推门而入,神色凝重。
“赵姑娘,我刚刚收到密报。”他低声说道,“谢家残部确实在秘密集结,而且……他们似乎已经与江南某些地方将领取得联系。”
赵婉清闻言,脸色微变:“他们打算联合地方军队?”
楚轩点头:“不仅如此,据可靠消息,他们还计划在一个月内发动突袭,目标是京城南郊的兵营,意图控制禁军。”
赵婉清沉思片刻,缓缓开口:“看来,他们已经按捺不住了。”